誰知盤中飧、粒粒有內容,池上福原國小「幸福圓夢米」扎根童趣

文/ 洪嘉鎂 圖片提供/ 福原國小

臺東縣池上鄉以生產米而聞名全國,當地的福原國小在2014年以「米」作為食農教育的主軸,結合文化、社區、學校課程,帶孩童參觀米工廠、製作米貝果,甚至6年級學童得親自下田「種稻」,生產貼有池上鄉農會有機認證的「幸福圓夢米」。今年學校還引入外師、藝術家,培養孩童的語言及美術,加強孩童行銷米的能力,甚至未來有一天能將池上米推向國際。

結合社區資源種稻米

福原國小位於臺東縣與花蓮縣的交界處,距離觀光景點伯朗大道僅有四公里,該校有243名學生,有約85%的學生父母都從事農業相關工作,這群學生的假日或寒暑假都得協助田間工作。

福原國小結合福原國小文教基金會、鄰近社區及農會資源,在距離國小約500公尺處尋覓到5分地,提供近50位的6年級學童進行種稻課程,福原國小校長林宜茂表示,學校其實沒有經費做這些事,是基金會及農會整合資源提供土地及機械,另外也向農糧署申請經費添購鐮刀、斗笠、手套等農用工作,讓學生順利完成課程。

為了讓孩子完整體驗稻米的生產過程,因此選定種植二期稻作,當7月初,全臺學生在放暑假時,福原國小的學童得利用時間到育苗場,了解如何培育種苗,7月底老師會跟學生開始在稻田中插入秧苗,展開6年級的種稻課程。

孩童在插秧前,會先到育苗場認識秧苗如何誕生。

自己的田要自己顧

林宜茂表示,會讓孩子分組耕種,執行田間事務,從插秧苗開始,這群孩子得親自種下秧苗,學校並不會刻意去規範孩子該如何插秧,而是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種下的秧苗數量到底合不合適,過程中孩子就會察覺到當時的種植方式是否有問題。

通常插秧時間約1到2天,孩童若未在時間內將5分地的秧苗插完,後續會有提供土地的福原國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梁正賢及張姓農友協助完成,而這群孩童得三不五時巡田水,鋤草、撿福壽螺,甚至學習如何施肥,林宜茂強調,「自己的田要自己顧」。

當然福原國小並非100%讓孩子在田間自由發揮,除了平時會安排田間管理課程外,當學童小五升小六前,得先參加應屆畢業生的教學觀摩會,了解學長姐是如何完成種稻課程,並且也會有學長姐分享種稻過程的失誤。林宜茂笑著說,有些孩童真的就會記取前人的教訓,不會再犯下同樣的失誤,能看到孩子能展現出農業天分。

10月收割時,6年級小朋友得跟著老師在田間燒金紙拜土地公,感謝上天給予豐收的稻米,然後再進行割稻,一切遵循古禮,而農友則會搬來最傳統的腳踩脫穀機,讓孩童體驗早期農村社會是如何將穀粒從稻稈中脫下,這一切都是讓孩童了解農民是如何用心照顧土地上的作物,此外收割後的稻米一定會讓全校師生享用。

米課程遍及各年級

透過製作米貝果,可讓孩童了解米能夠延伸許多產品,不單只有煮來吃。

除了6年級的種稻課程外,福原國小的米課程深入到各年級課程中,林宜茂表示,學校附近就生產稻米,要讓孩童了解米不是只有煮來吃,可以延伸許多附加產品,因此低年級孩童會從營養午餐中了解白米跟糙米的不同,思考為什麼白米煮完會變軟,也會帶他們參觀飯包製作過程,藝文課中則會嘗試用稻米作畫,培養美感。

中年級的孩童就會開始利用自然課觀察自己種下的紅藜、小麥、玉米,記錄每階段的成長狀況,另外也結合社區商家,讓孩童嘗試做飯糰、米貝果,而高年級則會參觀米工廠,瞭解稻米是如何運用機械脫穀、烘乾,並結合社會課、電腦課,讓孩童學習當地地形及氣候,加深孩童對於米的知識。

以米貝果及米比薩的課程為例,林宜茂指出,主要是結合在地做米製品的商家,引導還學習如何用米製成產品,通常會帶2、3年級去做米貝果,入門門檻較低,學童也會玩得比較快樂,當進入4、5年級時,就會讓他們製作米比薩,除了需要技術外,更會讓加入在地的食材到比薩製作中,盡量結合生活所需食物。

下一步,小朋友要學習賣出「幸福圓夢米」

去年福原國小家長會協助販售孩童種植的「幸福圓夢米」,98箱貼有池上鄉公所有機認證的稻米,在Facebook熱銷完畢,所得經費全數投入下一屆種稻課程。

林宜茂說,今年開始在6年級的種稻課程中加入「行銷」,希望讓孩童學習如何將米賣出去,因此有申請外師教學英語,也向臺灣好基金會申請藝術家駐校,訓練孩子基礎美感教育,希望透過加強語言及美術,讓孩童學習講故事、設計圖樣,增加行銷能力,讓池上米可以賣到更多地方,甚至是推向國際。

孩童會運用圖像、文字紀錄下米課程學到的內容。

林宜茂表示,國小教育是基礎教育,無法進行長期知識灌輸,但可以培養孩童情懷,讓他們到國中、高中可以繼續深化,目前有很多小朋友說長大後不要離開池上鄉,要接手家中的農業,甚至要做有機農業。

林宜茂說,自己有個願景,要讓孩子有責任「承擔」,在池上鄉長大就必須要了解池上的一切,而且他不能拒絕池上的一切,去了解、接受,如果覺得這個地方不好就去改變它,但是沒有了解就沒有辦法改變,所以讓孩子從國小了解生活的一切,讓他們帶著印象與知識去自我消化、重組,或許國高中之後會有另外的解讀、看法,就會有其他的創意,對於生活的內容也會有變革,可以預見這種好的發展。

每口米飯都得來不易

扎實的米課程,讓每位孩童都深刻了解每口米飯及食物都是得來不易,吃營養午餐前孩童都會大聲說,「感謝天,感謝地,感謝廚房阿姨及爸爸媽媽,謝謝老師及同學」,再大口吃下碗中的食物。

本月20日,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帶著型男主廚詹姆士到福原國小加菜,詹姆士運用當地食材為學童設計營養午餐,並在教室內直接上演烹飪秀,而學童也自願擔任主廚小幫手,協助食材處理。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指出,正透過鼓勵學生、國軍食材採用四章一Q,以提高消費量,驅動生產端加入,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為止,加入四章一Q的農民已有倍數成長,要讓學童吃到臺灣最好的食物,可以更健康更快樂。

林聰賢除了帶詹姆士到福原國小加菜外,也親自為孩童盛裝營養午餐。(攝影/洪嘉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