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胡椒?誤會可大了:從學名一窺作物分類的親緣關係

胡椒以多樣、繽紛的外貌為人所熟悉,但其間的親緣關係恐怕遠比我們看到的複雜。(攝影/Tierney on AdobeStock)

胡椒以多樣、繽紛的外貌為人所熟悉,但其間的親緣關係恐怕遠比我們看到的複雜。(攝影/Tierney on AdobeStock)

文、圖╱龔冠寧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嘉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胡椒早已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餐桌上的黑胡椒粒,到超市裡琳瑯滿目的胡椒產品,幾乎無人不識。黑胡椒、白胡椒、紅胡椒、山胡椒……,各式各樣的「胡椒」在飲食文化中大放異彩。然而,它們真的是同一類植物嗎?答案可能會讓人跌破眼鏡。本文從植物學角度出發,揭示那些「看似胡椒但其實無親緣關係」的植物真相,並重新認識真正的胡椒——胡椒科(Piperaceae)胡椒屬(Piper)植物的豐富面貌。

在植物學的分類系統中,「胡椒」一詞被不同語境、文化賦予多重意涵,導致一般民眾往往難以分辨。事實上,許多我們熟知的胡椒產品,在科學分類上毫無親緣關係。

透過分析植物的學名、形態特徵與文化用途,我們不僅能釐清「胡椒」一詞在語言與科學之間的落差,也能理解植物命名與分類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與日常生活。這是一場關於植物學、語言與歷史的旅程,更是一個對熟悉名詞進行重新解讀的契機。

曾是價值媲美黃金的「黑金」 胡椒見證全球貿易史

真正意義上的胡椒,來自胡椒科中的胡椒屬。胡椒科是一個廣泛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植物家族,約有8屬、超過2,000個已知物種,主要集中於南亞、東南亞及中南美洲。

胡椒屬植物的典型特徵包括:多為藤本或亞灌木,葉片互生且形態多樣,花序為穗狀,小花無花瓣,果實為核果狀漿果。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便是黑胡椒(Piper nigrum L.),是大眾最熟悉的胡椒科植物,其歷史也是一部香料與貿易交織的世界史。

胡椒的植株,可見其特有的心形至橢圓形葉片及垂掛狀的穗狀果實。照片中果實尚未成熟,呈現綠色列。

作為最早被人類栽培與交易的香料之一,黑胡椒原產於印度西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Malabar Coast),早在公元前已有文獻紀錄其作為貴重物資的地位。在古羅馬時代,胡椒被譽為「黑金」,價格可媲美黃金,並作為軍隊薪餉、貢品或納稅的標準物資。羅馬人甚至有「胡椒比人命還貴」的誇張說法,可見其珍貴程度。

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商人壟斷了胡椒的運輸與貿易,使其成為歐亞商道中的關鍵香料,也促成了歐洲對直航印度的渴望。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成功繞行非洲抵達印度,正式揭開歐洲對香料之路的海權競爭。此後,荷蘭、英國等國也陸續參與,並將胡椒帶至東南亞島嶼殖民地廣泛種植。

現今,越南為全球最大的黑胡椒出口國,年產量超過全球總產量的三成以上。其他主要產國包括印度、印尼、斯里蘭卡與巴西。隨著氣候變遷與消費趨勢的變動,胡椒的產區分布也持續調整,例如中國雲南、非洲烏干達等地亦有新興栽培案例。

從早期作為奢侈品的胡椒到現代全球貿易商品,黑胡椒的擴散歷程不僅反映了植物的適應能力與經濟潛力,也映照出人類文明中對風味、貿易與控制權的追求。

航海家達伽馬成功從歐洲直航印度,對世界的香料貿易與種植影響深遠。(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航海家達伽馬成功從歐洲直航印度,對世界的香料貿易與種植影響深遠。(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市集裡販售各色胡椒與其他香料的景色,直至現今仍然常見,這樣的情景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與世界的貿易發展史有緊密關聯。(攝影╱dikoz on AdobeStock)
市集裡販售各色胡椒與其他香料的景色,直至現今仍然常見,這樣的情景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與世界的貿易發展史有緊密關聯。(攝影╱dikoz on AdobeStock)

跨越文化與時代的胡椒 飲食、保健、宗教用途多

胡椒不僅是廚房裡的調味料,更是跨越文化與時代的多重象徵。自古以來,它在醫療、宗教、儀式等層面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a)醫學中,黑胡椒被歸類為「溫性香料」,能驅寒、助消化,並與薑黃、丁香等並列為常用藥材。在中醫理論中,黑胡椒性熱,主入脾胃,能治寒溼嘔吐、腹瀉等症狀,《本草綱目》中便記載其「溫中、下氣、除寒溼」的功效。

近年現代科學研究亦證實,黑胡椒中的活性成分胡椒鹼(Piperine)具有促進營養吸收、抗氧化、抗發炎、改善腸道代謝等多重生理活性。在營養學與保健食品產業中,胡椒鹼常被添加於維生素B群與薑黃素配方中,以提升生體利用率(bioavailability)。

在飲食文化上,胡椒的角色橫跨東西方。在西方,黑胡椒是牛排與奶油濃湯的經典搭配;而在華人世界,白胡椒則更常見於湯品、粥品與中藥燉補中。東南亞如泰國、柬埔寨則偏好新鮮綠胡椒,搭配當地海鮮與辣醬使用,展現出多元的地域風味。 此外,在某些文化中,胡椒也具有驅邪或象徵性用途。例如在馬來西亞與印尼婚禮中,胡椒與米常被灑於新人腳下象徵幸福與富足。從飲食、醫藥到儀式,胡椒以其獨特氣味與功能,深植於人類生活之中。

白胡椒搭配料理的身影也相對低調,卻能為貢丸湯等臺灣小吃畫龍點睛。(攝影╱汪正翔)
白胡椒搭配料理的身影也相對低調,卻能為貢丸湯等臺灣小吃畫龍點睛。(攝影╱汪正翔)
黑胡椒味道辛辣,在不同風格菜式如牛排的調味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攝影╱Yazan Abedelkhaleq on Unsplash)
黑胡椒味道辛辣,在不同風格菜式如牛排的調味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攝影╱Yazan Abedelkhaleq on Unsplash)

一種胡椒不同處理方式 展現多元風味與外貌

我們熟悉的「四色胡椒」其實並非來自不同植物,而是胡椒果實在不同採收與處理階段下的成果。黑胡椒為接近成熟的果實,經日曬乾燥後外皮收縮變黑,香氣濃烈辛辣,是最常見的形式,適合搭配紅肉料理。白胡椒則是成熟果實去除外皮後的乳白色種子,味道較為柔和,但仍具有刺激性,常用於海鮮與白肉料理。

綠胡椒為未熟果實的鮮品,經冷凍、醃漬或乾燥處理後保留翠綠色澤與清新香氣,常見於東南亞與歐式醬汁中。紅胡椒則為完全成熟的果實經乾燥而成,色澤偏紅褐,帶有微妙果香,但由於製程繁複且不易保存,相對較其他顏色的胡椒少見。

單一物種藉由不同處理方式展現出四種風味與外觀,顯示黑胡椒在香料界的變化性與適應力。這些加工差異不僅豐富了料理層次,也反映出人類對天然資源運用的智慧。不同文化依其飲食傳統與偏好,也選擇使用不同類型的胡椒,形成多元的飲食風貌。

風味相近卻沒有親緣關係 胡椒木、山胡椒都不是胡椒

除了真正的胡椒,市面上還常見一些名稱中帶有胡椒的植物。這些植物或因辛辣香氣,或因料理用途相近而被冠上胡椒之名,但在植物分類上卻與胡椒風馬牛不相及。

市面上常見的紅胡椒多由巴西胡椒木(Schinus terebinthifolia Raddi)所替代,該植物屬於漆樹科(Anacardiaceae),果實外觀與胡椒類似,味道亦有辛香,因此常被作為紅胡椒的替代品。另一常見的混淆例為臺灣原生植物山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oon),其果實帶有檸檬與香茅調性的芳香,常用於精油、藥材與佐料中。

雖然這些植物在外觀上可能相似,例如都具備顆粒狀果實,甚至在乾燥後呈現相近色澤,但在分類學上卻毫無親緣關係。這些名為「胡椒」的植物實則分屬不同科屬,其化學成分、用途與生態習性亦各自不同。

這種俗名與分類不符的現象在市場與料理界十分常見,雖便於傳遞風味印象,卻也容易造成混淆,反映出語言與科學分類系統之間的落差。

這些植物雖然名字裡有「胡椒」,實際上不僅與黑胡椒無親緣關係,其所含化學成分、用途與生態習性也完全不同。這種情況正是俗名容易混淆的結果。在市場與餐廳中,使用「胡椒」一詞能迅速傳達某種風味印象,但也容易造成分類錯誤與科學認知的誤會。從科學角度看,「胡椒」一詞成為一個語義模糊的通用名詞,反映的是人類對味覺經驗的分類邏輯,而非植物本身的系統發展。

臺灣人常稱的山胡椒又稱馬告,是原住民族重要的傳統作物。(攝影╱陳建豪)
臺灣人常稱的山胡椒又稱馬告,是原住民族重要的傳統作物。(攝影╱陳建豪)

檳榔葉也是胡椒家族明星 保健清潔潛力受矚目

若說胡椒屬是香料界的主角,那麼在文化應用上,荖葉(Piper betle L.)也是不可忽視的胡椒家族成員。荖葉為胡椒科胡椒屬攀緣性植物,分布於南亞與東南亞地區,臺灣也可見其栽培蹤跡。

荖葉最常見的用途是作為檳榔文化中的配料,與檳榔子與石灰一同咀嚼,具有提神與刺激效果。此傳統可見於印度、泰國、斯里蘭卡及臺灣部分原住民族群。除了日常習俗外,荖葉在南亞也用於宗教祭祀與迎賓儀式中,象徵祝福與尊敬。

醫學研究指出,荖葉含有多種揮發油與酚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發炎、抗氧化等藥理潛力。雖然與檳榔子及石灰合用被認為具致癌風險,但單獨使用荖葉製品或其精油成分,已逐漸受到保健品與口腔清潔產品開發者的關注。

荖葉的文化角色再次提醒我們,胡椒科植物的應用不止於餐桌,還深植於社會與信仰中,其多樣性值得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與評價。

俗稱「包葉仔」的檳榔形式中,用來包裹檳榔的葉片就是荖葉。

傳遞知識與分類的核心 從學名看見植物親緣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名字」或許只是方便溝通的工具,但在植物學領域,命名卻是分類與知識傳遞的核心。植物俗名往往因形態、用途、語言或文化背景而異,同一植物在不同地區可能有多種叫法。反之,不同植物也可能共用同一俗名,這種「同物異名」與「異物同名」的現象,是植物分類溝通上最大的障礙之一。

以「紅胡椒」為例,在某些文獻中,它指的是黑胡椒(Piper nigrum L.)完全成熟、乾燥後的果實;但在不同情境下,「紅胡椒」又可能是指巴西胡椒木(Schinus terebinthifolia Raddi)的果實,兩者實屬不同科屬植物。再如「山胡椒」一詞,在臺灣常用來指稱「馬告」(Litsea cubeba (Lour.) Persoon);然而在其他地區,「山胡椒」有時則被用來泛指胡椒屬(Piper spp.)中的某些野生種,造成名稱與實際物種之間的混淆。如果沒有清楚的學名對應,這種語言落差往往會導致資料誤傳、研究錯位,甚至誤用於醫療與食品領域。

相較之下,植物學名採用拉丁文雙名法,由「屬名+種小名」構成,全球通用且具唯一性。像黑胡椒的學名是Piper nigrum ,荖葉是 Piper betle ,山胡椒為 Litsea cubeba ,這些名稱不僅反映出植物的分類位置,也有助於追溯其親緣關係與研究歷程。

在市面上常以紅胡椒之名販售的巴西胡椒木果實,雖然外觀與風味與胡椒有相似之處,實際上無親緣關係。(攝影╱SAplants on Wikimedia CC BY-SA 4.0 DEED)
在市面上常以紅胡椒之名販售的巴西胡椒木果實,雖然外觀與風味與胡椒有相似之處,實際上無親緣關係。(攝影╱SAplants on Wikimedia CC BY-SA 4.0 DEED)
「紅胡椒」指稱的紅色果實,可能會牽涉到在植物學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作物,例如圖中巴西胡椒木果實,與胡椒家族並無親緣關係。
「紅胡椒」指稱的紅色果實,可能會牽涉到在植物學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作物,例如圖中巴西胡椒木果實,與胡椒家族並無親緣關係。

理解學名有助於一般讀者建立正確的認識架構。當我們能意識到俗名的不確定性,也就更能欣賞分類系統背後的邏輯與知識累積。透過學名,我們得以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界線,看見植物在地球生命系譜中的真實位置。

當我們回顧這些名為「胡椒」的植物,不難發現這是一場關於語言、分類與文化誤會的縮影。從黑胡椒的植物學定位、四色風味的加工差異,到紅胡椒與山胡椒這些名不副實的植物,再到文化深厚的荖葉,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植物與人類交織的歷史。

胡椒既是一種植物,也是文化與貿易的象徵。它既活在學術研究的分類系統裡,也活在人們的語言、食譜與信仰之中。當我們說「不是所有胡椒都姓胡椒」,這不僅是對科學分類的提醒,更是對語言與認知的反思。未來當我們再次使用「胡椒」一詞時,也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誤會。

頗受歡迎的觀葉植物西瓜皮椒草(Peperomia argyreia ),實際上也屬胡椒科植物,由此可見植物分類的趣味與奧妙。(攝影╱William Crochot 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頗受歡迎的觀葉植物西瓜皮椒草(Peperomia argyreia ),實際上也屬胡椒科植物,由此可見植物分類的趣味與奧妙。(攝影╱William Crochot 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