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傳統蛋雞場大多採取籠飼,禽舍老舊、環境開放,蛋雞生長環境不佳、疫病風險又高,雞糞長期露天堆置孳生蚊蠅,造成環境、空氣汙染,農業部畜產試驗所輔導蛋雞場轉型,優化飼養流程,導入水簾、風扇、智能化設備等,有效提升蛋中雞整齊度至86%,產蛋率甚至可達89.4%,並將廢棄雞糞乾燥造粒做肥料,還能再創造出3億元產值。
國人平均幾乎每日都會吃到一顆雞蛋,蛋雞產業產值達340億元,畜試所組成跨領域專家輔導團,推動傳統蛋雞場轉型,今日舉辦記者會分享輔導成果。

畜產試驗所輔導傳統蛋雞場轉型,今日發表輔導成果。(攝影/游昇俯)
蛋雞在120日齡能產蛋之前稱為「蛋中雞」,蛋中雞的發育表現關乎未來產蛋性能;且雞是階級制度動物,會彼此搶食,強勢雞會對弱勢雞有啄羽行為,造成雞群生長不整齊。畜試所副研究員蔡銘洋表示,畜試所輔導蛋中雞場改善飼養面積、飼料,光照管理,以及生物安全、防疫接種等,有效讓70日齡蛋中雞整齊度從78%提升至86%,平均體重從793公克增加至838公克。
蔡銘洋說,蛋雞場導入智能化環控水簾雞舍,可讓雞舍維持舒適的25℃,自動集蛋系統節省人工,記錄雞隻周齡、採食量、飲水量及產蛋率,有利生產規劃,蛋農更有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及旅遊。相較傳統雞舍產蛋率75.8%,水簾式雞舍可提升至89.4%,產蛋率高出13.6個百分比,就能直接增加蛋農收益。畜試所並輔導蛋雞場建置拖糞帶,為雞糞發酵或乾燥處理,還可造粒製成「5-08雞糞加工肥料」,將廢棄物轉化為有價資源。

蛋雞雞糞循環利用,造粒製成「5-08雞糞加工肥料」。(攝影/游昇俯)
蛋中雞場經理張守忠指出,導入雞隻周齡、採食量、飲水量等智能化指標,有助他判斷蛋中雞飼養進度,平飼的蛋中雞會展現沙浴、在棲架跳躍等自然行為,蛋雞更健壯,移入蛋雞場就能輕鬆跳上產蛋箱產蛋,減少在地面產蛋機率。全佑牧場場長張建豐也說,他從傳統蛋雞場轉為友善平飼雞舍,透過多層架平飼,蛋雞有更寬廣的3D活動空間,可展現更多自然行為,他一貫化飼養將雞從小養到大,每隻都像運動員一樣,雞蛋的品質也跟著跳升。
農業部透過112至114年透過疫後特別預算輔導禽場升級,三年總計投入10.5億元,非開放禽舍最高補助450萬元、密閉水簾式禽舍最高1千萬元。畜試所所長黃振芳表示,為傳統雞舍導入水簾、風扇、智能化環控等,估算平均每隻雞要投入1千元成本,2萬隻雞規模的蛋雞場就要2千萬元,投入設施設備大約10年可回本,能使用到2、30年。蛋農可能因下一代不承接、禽舍改建期間沒收入等因素,不願導入,目前接受輔導禽場約占全臺10%、90%仍為傳統禽場。然而,提升蛋雞產蛋率,產蛋期也會拉長,原本產蛋10個月拉長1、2個月,產蛋期幾乎可達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