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極端天氣衝擊農業生產,農業部致力運用科學勘災加速災損救助作業,於21日公告修正「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新增適用天氣參數品項,包括「災害性天氣參數」新增玉米、高粱、柑橘類等20餘項,「災損性天氣參數」也新增番荔枝、龍鬚菜等,以加速受災農民儘速恢復生產,並且天氣參數追溯自今年1月1日以後發生的天然災害適用。
過去發生天然災害,地方政府須與農糧署、改良場試所多方會勘,確認大部分地區災損達20%後,再向農業部建議公告啟動現金救助品項、區域;農業部公告現金救助是用品項、地區後,地方上的鄉鎮公所還要為受災農民現勘,確認受損程度達20%,才能由縣市政府提報農業部撥放現金救助款項,過程冗長費時。
農業部依據《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規定,訂定2種天氣參數,其一為「災害性天氣參數」,可由直轄市、縣(市)政府依據氣象觀測站達標數據,免事前勘查,直接向農業部建議辦理公告現金救助品項及區域;另一為「災損性天氣參數」,由基層公所依據達標氣象數據,免去現勘程序,直接擬具勘查報告,逐級報請農業部撥放救助款項,簡化救助流程。
農業部此次修正「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大幅增加適用天氣參數作物品項,災害性天氣參數品項從50種增加至76種農、漁、林品項,新增包括玉米、高粱、紅豆、柑橘類、水蜜桃、棗、番石榴、番荔枝、草莓、蘭屬(文心蘭、腎藥蘭、萬代蘭)、火鶴、百合、竹筍(含森林副產物─竹筍)、龍鬚菜、韭菜、胡瓜、茶、龍膽石斑等。
災損性天氣參數也從30種增至41種農、漁品項,新增番荔枝、龍鬚菜、韭菜、胡瓜、紅豆、蘭屬(文心蘭、腎藥蘭、萬代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