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淨零排放趨勢,支持綠色消費的消費者將有新選擇。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協助花蓮縣富里鄉農會進行無硫乾金針碳盤查,計算出「100克裝無硫乾金針」的碳足跡為780公克二氧化碳當量(CO2e),未來將申請「產品碳足跡標籤」,可望成為臺灣第一個擁有碳標籤的加工蔬菜。
臺灣自2009年推動碳標籤制度,根據「產品碳足跡資訊網」,至今取得碳標籤產品共有1,476件,碳標籤有效期限為5年,目前仍有效的有596件,大多為食品與製造業產品,其中主要為農產品的「動、植物產品」為169件。
計算產品碳足跡會以「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PCR)為依據,農業部自111年起投入科技研究量能,建置重要農產品PCR,已訂定(或修訂)農產品碳足跡PCR,包含:米、鮮蛋、家畜禽肉及食用雜碎、禽畜肉加工食品、植物性生物質炭化產品、生鮮水果、觀賞植物、雜糧及蔬菜、禽畜及水產動物萃取液、水產動物食品、咖啡豆與茶葉、蜂產品、鮮乳、調理蛋品與醃製蛋品等14項。
無硫乾金針碳足跡盤查是以環境部「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雜糧及蔬菜」為依據,記錄無硫乾金針從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到廢棄處理等5個階段的碳足跡排放量。根據盤查,富里鄉農會「100g無硫乾金針」各階段碳排比例為:製造階段占84%(其中烘乾用油占69%,塑膠封口袋占8%、用電占7%),原料階段占11%,使用階段占5%,配銷及廢棄階段合計不到1%,總碳足跡排放量約為780g CO2e。
花蓮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倪禮豐表示,依前年市場水準,申請取得碳標籤費用成本約80多萬元,碳盤查占50餘萬元、第三方查證報告20餘萬元,另還要行政規費3、5萬元;花蓮場協助富里農會碳盤查,鼓勵農會取得碳標籤,幫助產業開發產品揭露碳排資訊。
花蓮縣富里鄉六十石山是臺灣最重要金針產區之一,栽培面積約200公頃,年產量約120噸,由金針專業農戶從事本地種金針栽植、採收及烘乾,其中部分交由農會包裝出售。倪禮豐說,無硫乾金針的碳足跡資訊,可提供鄰近產區如玉里赤科山及太麻里金針山參考,藉由觀光產業推動綠色消費,知道碳排熱點,也有助產業進一步減碳、研發相關減碳技術。
截至去年12月20日,國內依照14項重要農產品PCR申請並有效的農產品碳標籤商品包括,米(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御皇米企業公司)、蛋(石安牧場、勤億蛋品科技公司、幸福牧場公司)、豬肉(台灣糖業公司、台灣農畜產工業公司、信功實業公司)、豬肉加工產品(新東陽公司)、陽光豬法式豬排(品冠現代畜產公司)、鱸魚精(宜蘭安永樂活公司)、柴魚花─鯖魚(福壽實業公司)、菱殼炭吸附包(臺南市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草莓(台一生態農場)、虱目魚及臺灣鯛魚產品(全聯實業公司)、履歷小黃瓜(農緯果菜公司)以及冰烤地瓜(阿甘薯叔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