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醫師】透過農會來作媒 實習植醫、農友用信任串聯 打造第一線防治

文/社團法人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農友在遭遇作物病蟲草害的問題時,除了依靠自身累積的經驗進行防治外,還有哪些支援管道呢?過往大多是由各地區農業改良場、農會提供農友病蟲害診斷諮詢服務,然而改良場與農會業務眾多,農友時常無法取得即時的幫助。現在,由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推動的植物醫師制度逐漸成形,臺大、興大、嘉大及屏科大等四校亦成立植物教學醫院培訓實習植物醫師(簡稱實習植醫),未來可投入植物診療,成為輔導農友進行植物栽培管理、營養管理、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及合理性農藥使用等綜合管理之顧問。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醫學研究中心洪挺軒主任表示,農會是第一線服務農友的團體,臺大將透過培育出來的實習植醫,結合農會的力量一併串聯農友,積極打造防治第一線。採訪團隊跟著臺大植物教學醫院雲林分院實習植醫鄭淮嶸,走訪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虎尾鎮農會以及莿桐鄉農會,並實地拜訪鄭淮嶸輔導的農友,了解彼此間互利共生的關係網絡。

實習植醫協助診斷,給予防治建議

參訪的第一站來到斗南鎮農會,針對於目前斗南農會與實習植醫的合作模式,農事指導員林文平表示大多數農友面對病蟲草害問題,往往就是買藥來噴,並且希望一噴見效,一舉殲滅,因此常常會有不當用藥的問題產生,斗南鎮農會設有農藥及肥料販賣部,並有專任的農藥管理人員於現場服務,再加上實習植醫每週一天的駐點服務,農友可來農會找實習植醫詢問與討論。

與此同時,實習植醫協助農友進行作物有害生物診斷,並針對作物受害情形,給予非化學防治建議,以及合理安全用藥的方法,將臺大植醫學程的專業訓練與農會長期累積的在地經驗結合,產生1+1>2的效果,嘉惠更多的農友。

斗南鎮農會農事指導員林文平特別說明農會與植醫,在協助農友作物診療上的角色分工與協作。

以臺灣大學為例,每位實習植醫除了4年的植物醫學領域的基本訓練,還加上2年的專業學程教育,至少都有6年的專業訓練,有著扎實的農業專業知識與整合防治技術,現在藉由農會的穿針引線,與在地農友連結、互動,一步步引導農友解決問題,踏實地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關係,這種鐵三角的運作模式,不僅令農友頭疼的問題獲得改善,減少損失,實習植醫也透過診療累積更多實務經驗,學以致用,農會則更能發揮自身的影響力,為農友找資源、找方法,幫助農友過更好的生活。

「醫藥分家」觀念培養,妥善運用友善資材

我們拜訪的第一位農友是近年返鄉的青農陳昭誠,他與太太本身對於吸收農業相關新知的接受度很高,陳昭誠的母親帶我們參觀絲瓜園與椪柑園,在實習植醫的建議下,田間管理、清園做得很到位,鄭淮嶸想找幾個例子為我們解說絲瓜可能遭遇的病蟲害問題,在棚架下轉來轉去,一時之間竟還找不出來,可見農友照著建議的方法做了之後,不僅降低危害,放眼望去,整個園子一片欣欣向榮,結實累累,農友在管理上也輕鬆許多。

「我們這個絲瓜,是草生栽培的喔!」阿嬤笑咪咪地告訴我們,水分飽滿的絲瓜胖嘟嘟的懸掛著,人在底下彎腰走動,一不小心迎面撞上,那可是很痛的!從前在栽種上遇到問題,農友之間多少也會彼此交流,只是每個人田間狀況不盡相同,無法確保方法可以一體適用,再加上有的農友在分享上會有所保留、或者不願改變自己原有的做法,未來植物醫師繼續投入,就是希望協助已經建立信心的農友可以持續正確的操作,並且擴大影響去接觸還沒有改變的農友。

「你講得若有效,農友就會聽你的啦!」對臺灣農業有著自己獨到見解的林文平,在還沒有實習植醫的時候,自己就常常跑田間,因此受到當地農友的信賴,自從有了實習植醫來斗南鎮農會駐點,就產生了類似醫藥分家的概念,實習植醫傳遞健康種苗、田間衛生、肥培管理、運用友善資材防治等觀念,進而診療受害作物開立防治意見書,必要時再由農友到農會或農藥行購買藥劑,不但能夠彼此互相學習,截長補短,最重要的是,能夠更即時的回應農友的需求,營造出三贏的合作模式。

透過長期深耕地方的農會專家媒合引薦,實習植物醫師到農友田裡輔導作物生長情形。

駐診建立起即時互動,拉近服務距離

離開斗南再轉往虎尾鎮農會,其中曾當選優良農業基層人員獎的蔡主任談到,以前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曾設有病蟲害疫情監測人員,負責病蟲害監測與防治輔導,與農會關係密切且而搭配良好,平均每位負責一至兩個縣市,現在沒有了,虎尾在地理上又與改良場有點距離,在技術服務上的即時性往往就慢了一些,現在有開設病蟲害防治的LINE@諮詢服務作為輔助,再加上臺大實習植醫駐診,具備現場服務的特點,農友有問題就直接找實習植醫到田間去看,這種服務模式比較親民,即時得到回饋的農友心裡也踏實。

在技術服務層面,早期農會協助農友處理病蟲害,要具備農業相關科系背景且長期累積田間經驗的人員,才有辦法回應農友的疑問,加上農會人事變動大,蔡主任深耕地方20多年,才有辦法一接到電話就往田裡跑,「我是靠親和力取勝,作物看久了,多少也懂點門道啦!」蔡主任謙虛的說,術業有專攻,受過完整訓練的植醫可以更有系統性地釐清問題,像臺大老師們的專業都很受農友敬重,而實習植醫還在陸續培養,以目前的實習人數來說,服務範圍仍有限,所以目前虎尾農會的做法是挑選比較難處理的病蟲害,再請實習植醫來協助,蔡主任也建議,未來可考慮由3~4個農會共同聘任一位實習植醫,對農會的負擔會比較小。

虎尾鎮農會推廣部蔡武吉主任 拿著農友剛送來的罹病落花生樣本與實習植醫討論。

虎尾產銷履歷落花生舉辦落花生講習會時,蔡主任都會介紹實習植醫駐點服務,鼓勵農友多多利用,講師們解說常見病蟲害及如何事先預防並教導正確合理安全用藥,由農會參考臺大植醫團隊之建議,協助加入集團產區的農戶參考應用,透過農會盤點農友接受情況,再跟實習植醫討論整體的防治效果,進而搭配相關補助,由農會推廣部受理農友申請;另加強輔導曾發生過藥劑爭議的農友,以避免再被驗出農藥殘留。

「推動植物醫師這個制度,很有意義。」蔡主任說,現在農友也漸漸知道要來農會找實習植醫討論,有的農友一開始覺得實習植醫建議使用的防治藥劑跟以往比起來相對較少,其實剔除相同機制的藥劑,既節省成本又不容易產生藥害,對環境跟食安也有很大的助益。

實習植醫教導農友進行土壤採樣。

協助農友,一一破解病蟲害問題

返鄉協助父親經營設施栽培花胡瓜的詹豐吉,作物主要銷往西螺果菜市場,個性勇往直前的他,也曾向農糧署爭取到溫網室設施補助。目前詹豐吉和詹伯伯已是鄭淮嶸建立起的標竿農友之一,像是以前詹伯伯遭遇病蟲害問題,像是薊馬、紅蜘蛛等危害較多,植株「瘋欉」問題更是頭大,如今都能透過鄭淮嶸的協助,從源頭管理就能獲得改善。

以「瘋欉」為例,農友習慣將受到病毒病感染的病株稱之為瘋欉,其元兇多來自於帶毒的銀葉粉蝨、蚜蟲等媒介昆蟲傳播或是栽植已帶病的種苗,因此先由鄭淮嶸判斷造成瘋欉的主因,再進一步分析朝哪個管理環節加強防治,例如加強苗期及生育初期小型害蟲的監測與防治、即時拔除罹病株及推薦比較新型的低毒性殺蟲劑,農友可省下很多誤投殺菌劑的成本,甚至可做到提前預防、防止擴散等源頭管理,無形中也省下許多防治的開銷,畢竟噴農藥也是要成本的。由於在實習植醫的輔導之下,農產品的產量及品質都得到提升,自然產生信任,現在只要有問題,他們第一時間就找實習植醫。

詹豐吉表示,農友常常需貸款耕種、投資設備,肩上扛著沉重的經濟壓力,一旦作物發生病蟲害,只能選擇最快、最有效的處理方式,才有辦法確保收成,病蟲害整合防治對農友來說,類似中醫的概念,是需要花時間調整體質的,所以農友不是不願意選擇安全用藥,也不是不願改變,有時候是情勢所逼,就像發高燒或急症,會希望先退燒跟搶救。如果投入植醫從源頭進行管理,解決系統性問題,從而降低危害發生的頻率,提高農藥殘留檢測的合格率,幫助農友更安心的專注在栽種上,才有可能持續推動安全用藥及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

後續,莿桐鄉農會將與實習植物醫師配合,針對大蒜進行安全用藥示範。

對於實習植醫一制,莿桐鄉農會主任翁英竣更是給予大力肯定。有些農友因無法及時排到農試所或改良場人員來協助,錯過防治時機而影響品質及產量,現在有實習植醫可以預約,也可直接到田間診斷,馬上對症提出解決方案,做到提前預防及降低經濟損失,農友目前農會已針對大蒜選出7位優秀農友,以實習植醫開立的防治意見書來做示範點,進行大蒜的安全用藥示範,希望接受輔導的農友,都可以通過農藥殘留檢測,達到零檢出,並帶動其他農友跟進農友。

翁英竣也表示,目前與實習植醫的搭配已經很有默契,收到農友許多正面的回饋,甚至透過莿桐青農副會長等意見領袖的推薦,也吸引到跨鄉鎮農友的諮詢需求,未來會加強與各農會青農聯誼會、青農團體聯繫,持續服務農友並繼續深化與拓展。

相關資訊

實習植醫駐點詳情:

鄭淮嶸目前為臺大植物醫學與農業推廣團隊的成員之一,今年度主要駐診服務雲林地區,每周一到周五,自上午9點至下午4點,分別於西螺鎮、二崙鄉、莿桐鄉、虎尾鎮與斗南鎮農會巡迴服務,並提供Line帳號可即時服務,有需要的農友都可透過線上諮詢取得協助、或預約田間外診時段。

延伸閱讀

【植物醫師】如何培育植醫人才?打造實習場域為首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