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教育復興】如何讓學生看見前景?擴充產學合作管道,相關經費及就業機會仍待穩定

內容提供/豐年雜誌 文/陳怡樺 文/林書帆 攝影/許?倩
動手實作、務實致用,一直是技術及職業教育的根本精神,無奈過往文憑至上的社會氛圍,使其發展越來越重視學科能力、忽略實作能力的養成。2019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上路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將加強多元選修和實習科目課程,透過校訂課程,讓每所學校發展個別特色,鼓勵學校與在地產業建立合作網絡,更有利掌握產業需求。面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帶來的新氣象,學校該如何調整課程,解決學用落差?過程中又有哪些尚待解決的問題?透過各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經驗分享,探討農業教育的未來。

「化被動為主動」精神調整課程,輔以多元選修與彈性學習

相較於過去教育偏重考試成績,《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強調「化被動為主動」的精神,學生在學習上將享有更多自主權。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校長蔡孟峰認為,其中幾項措施對高級中等學校農業相關群科具正面影響,其一為多元選修課程,「我們會請園藝科或農場經營科開設蔬菜等作物種植相關課程,讓餐飲科學生選修,藉此讓他們更了解蔬菜特性、料理方式,實際接觸『農場到餐桌』實務。」

其二是彈性學習時間,其中1個彈性做法是將原本36節課分成不同學習主題各9節,讓學生依興趣選修。蔡孟峰說明:「譬如玉米栽培是1個微課程,番茄栽培也是,另一方面是1種作物沒必要花36節課。」農業由許多專業領域組成,藉由微課程方式區分不同學習主題,讓學生進行更多元選擇,實踐適性、自主學習。

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上路,新社高級中學校長歐靜瑜認為,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經營應保持彈性,未來課程設計可結合校內農業相關群科,比如農業生產到農產品銷售,可結合農場經營科與商業經營科,跨群科合作,提供學生更多探索機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可望改變教育重升學、輕實作的傾向。圖為森林科學生進行測量實作。

根據新社高級中學統計,目前該校農場經營科約三分之二學生家裡務農,畢業後在家鄉從農遇到同學的機會很高。「夥伴關係很重要,這個世代的孩子在求學階段即建立人際網絡。」歐靜瑜談到,向本地業界專業教師學習,是建立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期待未來能集結起來,以新社區農產業為基礎,以農企業概念合作。「比如你家種香菇、我家種葡萄,一起合作組成禮盒,或建立上下游加工合作關係。」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依學生興趣主動學習的精神為前提,升學將不再是唯一選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7年開始推行《獎勵高級中等學校農場經營科從農試辦輔導方案》,畢業後選擇至農場或農企業工作的農場經營科學生,薪水以外每月可獲教育部、勞動部補助1萬元,3年補助期滿後便有一定資金,可以決定繼續深造或留在產業工作。蔡孟峰認為此方案可幫助學生釐清方向,「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升學。」

儘管如此,參與方案的部分學生仍可能中途離開農產業,教育部、農業委員會針對參與學生進行流向追蹤與統計,蔡孟峰建議將這些資料分享給學校,以便校方進一步分析並研擬調整措施。

合作廠商不易尋,經費與就業機會不足問題仍須解套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雖賦予學校課程規劃更大彈性,但若想讓學生學習更接地氣,尋求業界合作對象仍須費心。談到校外實習課程及業界專業教師合作,北港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校長廖宏瑩表示,大型農企業高度自動化,人力需求有限,小型農場通常只在農忙期需要人力,加上《勞動基準法》限制,能配合的農企業不多,目前僅畜產保健科與元進莊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實習合作關係。

以農立縣的雲林縣,縣內雲林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環球科技大學等大學皆未設立農業相關科系,2018年教育部核定虎尾科技大學增設農業科技系,結合北港、西螺、虎尾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與業界專業教師開辦「農業科技系產學攜手專班」,預定2019年開始招生,有助加強產學合作。「讓農校學生能看得到農業未來很重要,由高職端、大專端和業界三方合作,有助於學生在實作中學習,看到業界實際營運的一面。」廖宏瑩期待透過農業科技系產學攜手專班,讓高級中等學校3年級學生有機會到業界實習,進入大專階段後,學生每週約3天在校學習,3~4天到業界實習,累積相關實作經驗,未來更有機會繼續留任服務。

創新課程經費來源往往是學校最苦惱的部分。新社高級中學安排1年級學生到業界專業教師的農場實習,創臺灣之先且頗受好評。「對學生來說,農場和校內農場的工作臨場感不同,農場也是業師的工作區域,可以具體看到田間實況。具備現場經驗後,回學校對理論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歐靜瑜回想一路遇到的困難,他與實習處主任郭義汶常為了經費傷透腦筋,目前鐘點費、材料費、交通費等費用全仰賴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專款補助,若回歸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目前找不到類似替代方案,課程恐難以持續。

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畜產保健科學生練習為羊隻抽血,為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做準備。

「國教署很多方案的立意很好,遇到農業相關群科卻窒礙難行,比如和學校合作的農場並非都是農企業,無法配合規定提供營利事業登記證、薪資、相對應的勞健保。」郭義汶另以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就業導向課程專班」為例,此方案用意是銜接國民中學技藝班,讓部分志不在升學的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畢業即就業」,然而目前新社高級中學合作的業界專業教師多為小農,無法提供符合《勞動基準法》的就業機會,以致無法順利銜接。

目前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實習、實作課程常面臨需要額外經費補助,無法常態化的困境,旗山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在前任校長徐震魁任內,推出串連全校9科的「南瓜達人」課程,農業經營科負責南瓜栽培、園藝科負責創意行銷、畜產保健科研製南瓜畜產類加工品、食品科研發南瓜創意加工品、家政科發想南瓜創意餐飲、汽車科協助駕駛及維修農用搬運車、機械科負責南瓜創意模具設計製作、電機科發展南瓜栽種環境監控、生物產業機電科負責應用自動化系統與3D造型製作;然而這樣的創意課程目前也因經費不足而暫停。

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助陣,搭起產學橋梁

為了讓學生有足夠見習、實習管道,學校往往需要多方尋找合作對象。2018年8月調任曾文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校長徐震魁,努力打破外界對技術及職業教育既有「學用落差」、「重升學、輕實作」印象,正與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臺南研究農場洽談實習合作,也積極拜訪農企業。

此外,徐震魁也與農業委員會指導補助、財團法人豐年社主辦執行的「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合作關係甚深。2015年初,他當時仍任職旗山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與當時任教於樹德科技大學、現任豐年社副社長蘇登呼談到產學合作構想,兩人皆有感於農業學校與業界實習合作,多由學校與農企業單方面洽談,合作機制未完整建置,想法一拍即合。

隨後2017年高職農校策略聯盟成立,旗山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率先加入。此前,該校僅與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學生實習合作,自加入高職農校策略聯盟,至2018年9月已與16家廠商建立合作關係。

蔡孟峰認為,透過科技改善畜牧業從業環境、擺脫髒亂刻板印象,是讓青年學子留農的可能解方之一。圖為畜產保健科學生練習為種豬取精。

徐震魁認為,技術及職業教育本質是培育業界基礎人才,培養學生實作技能,與業界接軌是重要任務。現今升學管道多元,升學主義至上的舊觀念也逐漸扭轉,越來越多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畢業生傾向先就業,或選讀大學進修部,平日工作、假日上課。他分享,已有學生計畫畢業後應徵實習單位儲備幹部,半工半讀大學畢業時,還比同學多了4年工作經驗。

農業教育須與時俱進,讓學生看見產業趨勢與願景

幾位受訪校長皆認為,讓學生看到產業前景、跟上最新趨勢最為重要。「高職階段絕不是學習歷程的最後一哩,就算畢業即就業,也要保持繼續學習能力。」廖宏瑩談到,學校是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面對未來的世界,課程中讓學生具備基礎能力外,也邀請業界專業教師補足原有師資的不足。他舉例,電動車是時代趨勢,雖然農業機械課程仍以汽油、柴油引擎為主要教學內容,將逐步加入電動引擎等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業界發展。

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則因應智慧農業潮流,由園藝科、生物產業機電科、中興大學農藝學系及師資培育中心教師合作,共同設計臺灣球根花卉農業科技課程,申請科技部《高瞻計畫》,研究透過溫度、濕度控制,讓花期在寒涼季節的部分百合品種可於夏季開花,因應母親節、畢業季送花需求,將成為學校特色課程,讓園藝科、生物產業機電科學生跨群科選修。蔡孟峰表示:「要讓學生知道加上科技,農業也可以很精緻。」

與業界洽談實習合作過程中,蔡孟峰觀察到業界需求是以技術而非學識為導向,由於該校學生在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中表現優良,因此受到廠商青睞。在社會風氣轉為重視一技之長的潮流下,可以預見農業教育將大有可為。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12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