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特寫】建構生物安全防護網,掌握關鍵管控點,降低風險才能維持永續經營

文/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1997年是臺灣養豬產業關鍵轉捩點,絕跡了68年的口蹄疫病毒重現蹤影,短短1年,全臺灣撲殺了3成豬隻,損失1千7百億元豬肉產值,連帶失去日本1年5百億元外銷市場。當時臺灣省政府調查原因,發現關鍵傳播點可能來自新竹縣竹東鎮一處屠宰場,由於人員、車輛進出未消毒,加上防疫觀念薄弱,養豬業者習慣到處參觀別人的豬場、抓豬車直接進場且緊鄰豬舍,加速病原擴散。

如今在非洲豬瘟嚴重肆虐中國的此刻,養豬場衛生安全更是臺灣防疫課題的一大焦點,無論動線、消毒、人員……等細節,都是最關鍵的規劃處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防疫漏洞。

1974年於宜蘭縣壯圍鄉成立的福昌豬場,幸運地在這場浩劫中全身而退,雖然仍受到豬價下跌影響賠錢,但相對許多養豬戶一夕破產,福昌豬場咬牙挺過風波後,至今仍屹立不搖,甚至成為口蹄疫後第一個突破檢疫障礙,外銷種豬到非疫區的養豬業者,成功關鍵是日復一日對於生物安全的堅持。

走進福昌豬場,很快就能知道他們克敵致勝的祕密。採訪當天,場外工作人員請我們換上工作服和紅白拖,洗手消毒後進場,再換另一組藍白拖;走到盥洗室,全身沐浴清潔,再換穿場內專用工作服,「頭也要洗喔!」工作人員不忘提醒。最後套上雨鞋,經過消毒走道,前後門關上,自動噴霧消毒30秒後,再洗一次手, 才終於抵達了真正的養豬區域。整個過程換了3雙鞋、手腳消毒3次以上。

福昌豬場規定進入豬舍時,必須先穿場內專用拖鞋,再沐浴換穿雨鞋,有效防止病原入侵。

這並不是媒體的「特殊待遇」,而是福昌豬場每位員工的例行公事,接觸過其他豬場豬隻的員工,甚至必須在外隔離3 天才能回來;在人情味濃厚的鄉間,農民三不五時互相交流,福昌豬場如此嚴密的防治措施對同業而言顯得不近人情,但臺灣福昌集團總經理楊杰說,「該做就是要做, 防疫視同作戰。」

避免病原隨人車接觸

專長疫學研究的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分所長李淑慧,曾參與1997 年口蹄疫戰役,與臺灣福昌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楊正宏是數十年舊識,李淑慧認為福昌豬場最難能可貴的是,設備並非最豪華,但防疫觀念相當正確,對於人員進出動線、消毒等等環節都不馬虎,這就是生物安全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不是蓋密閉式(家禽畜牧場)就好, 重要的是觀念,知道每一項措施的意義, 例如為什麼消毒30秒、為什麼要求洗頭, 知道背後原理才能好好落實防疫。」

隨著近年禽流感肆虐、口蹄疫拔針議題, 生物安全已經成為許多農民朗朗上口的字句,這個看似新潮的名詞,其實數十年前在國際上就已經備受關注,家禽、牛、豬、羊、養殖、植物設施等都能套用。簡單來說,生物安全即是透過各種方法,防堵對動植物有害的疾病。

人員、車輛、動物是最重要的管控點, 李淑慧表示,包括載運動物的運輸車、飼料車、化製車都有高傳染風險,「因為飼料廠不會直接到你的場,一定是一路送。」以禽流感為例,1公克受汙染糞便可感染1百萬隻家禽,若輪胎或鞋子壓到糞便、羽毛,下一個家禽畜牧場便可能遭殃。

阻絕病原,第一道防線是減少不必要的人員、車輛進出,例如將飼料槽設置在畜舍外緊鄰道路的位置,讓飼料車可以直接在馬路上透過輸送管卸料;動物屍體分區隔離,由場內工作人員交給固定化製車處理,切記勿讓化製車開進場內。

暉煌種豬畜牧場場主陳鈞銘注重生物安全,除了工作人員,非相關人員不得隨意進入豬場。

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風險是運禽車、運豬車。位在苗栗縣竹南鎮的暉煌種豬畜牧場,也是頗有名氣的種豬場,儘管每輛運豬車在接近暉煌種豬畜牧場前就必須由工作人員消毒,但場主陳鈞銘仍不讓外來車直接進到場內,堅持用自家小貨車,將豬送到運豬車上。這天他賣出了80頭豬,親自開著車來回載運5趟。

陳鈞銘說,「也不會麻煩,習慣就好, 這樣比較有保障。」他坦言早期趕豬會讓抓豬車到場內,但後來學到了一生物安全些防疫觀念,才將趕豬區移到場外,前幾年在全臺灣造成仔豬大量死亡的豬流行性下痢病毒(PEDV),暉煌種豬畜牧場通通逃過一劫。

臺灣的豬場因為規模小,為了維持收入,難以一次清空豬舍,統進統出,因此折衷之道是設置出豬臺、出豬場地,避免外來車輛傳播病原。李淑慧回憶,幾年前「豬丹毒」在臺灣爆發,全臺灣損失4億元, 有一個耗費鉅資興建消毒設備的豬場,最後卻敗在沒設出豬臺,讓外面來的抓豬車靠得太近,傳染病原,損失1、2 百萬元,「所以防疫真的要每步都到位。」

消毒濃度夠,時間足才有效

不過有些人員、車輛進出總是難以避免, 此時就考驗家禽畜牧場動線設計和消毒基本功了。理想中的動線從進豬區到不同週齡的豬隻,人員必須分區管理,單向進出, 飼養仔豬的保育舍遠離人車進出頻繁區,不過實務上因場地、資金限制,難以做到完美,因此更須注重人車消毒。

「消毒要有原則,很多牧場有消毒概念,也認真消毒,但概念是錯的。」李淑慧觀察,飼養業者會在門口設消毒池或噴霧,但車子只浸幾秒鐘就開走了,噴霧時也只消毒到車頂,沒洗到高風險的輪胎;認真一點的飼養業者會用高壓水柱清洗車輛,「但是消毒地方離牧場太近,病原被噴散後,空氣一吹就進去了。」消毒動作若不到位,反而增加防疫風險。

李淑慧走訪國外時發現,許多牧場都會在門口設置彎道緩衝,在轉角處前就消毒, 因空氣不會轉彎,可防止車輛消毒後被噴散的病原隨風飄散傳入場內;有些屠宰場甚至會設置洗車道,動物運輸車必須充分清潔後才能離場。一般飼養業者若資金和場地不足,至少要用高壓水柱清洗車輛,確保消毒時間超過30秒,消毒池中的消毒液高度也須足以浸過雨鞋鞋面。

抓豬車來回豬場和拍賣場,容易成為病原傳播溫床,因此每次進入豬場都必須嚴格用高壓水槍消毒。

為什麼是30秒?李淑慧解釋,消毒液不是劇毒,最終目的並非直接殺死病原, 而是降低病原濃度、將病原打濕固定,避免透過粉塵傳播,「最怕空氣中有病原, 牧場中若有活的病原,就有機會跑到動物身上去。」若飼養業者不知道如何計時, 不妨試試李淑慧提供的簡易小撇步:唱一首洗澡歌、生日快樂歌。唱完歌曲走出去就差不多3、40秒了。

消毒液的保存也必須注意,不是放著就好,必須依照藥物指示定期更換;下過雨後若濃度被稀釋掉,得趕緊補充;平常消毒的地方最好有頂棚可遮,除了避免被雨水稀釋,也能擋掉陽光,延長效期;一旦消毒水看起來髒了、飄浮著糞便,也要立即更換,否則會反過來成為細菌培養基, 不踩還好,一踩反而帶了一堆病原傳播。

另一個須消毒的時機是清空禽畜舍後。專長禽流感防疫、長期到第一線和飼養業者交流的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李滋泰提醒,「消毒不是一直消就有效。」當動物還在場內時,盡量不要過度擾動環境,因為禽畜舍天花板、柱子、死角的粉塵一消毒後,反而容易掉到飼料區或被動物吃進去,平常只要適時消毒地板即可。

新動物隔離,避免變成病原放大機

人、車傳播就可能爆發疫病,更別說動物直接傳給動物。李淑慧表示,牧場引進活體動物時,病原入侵風險最大,感染途徑可能有二,一是新進動物本身帶有病原,二為新進動物非常健康但不具抵抗外來病原的抗體,到新環境被牧場中存在的病原感染,增加牧場內病原量。

以豬「假性狂犬病」為例,其病原是皰疹病毒,會潛伏在受感染而痊癒豬隻的三叉神經結,若豬場大部分豬隻有「假性狂犬病」保護抗體,即便環境中有低濃度病毒,也不會被感染,但新豬隻沒抗體易被感染,病毒在其體內大量增殖,因此排出高濃度病毒,原來可抵抗低濃度病毒的豬隻也被感染,「這些新豬隻等於放大機, 病原可能透過牠們,從原先只有102濃度, 增加成103以上。」因而疫情爆發。

抓豬車須隔離在豬場外,避免帶進病原,即使不進入豬場也要消毒。

為了避免動物間傳播,引進新動物必須隔離一段時間。楊杰表示,從國外引進新種時,會在桃園檢疫站隔離至少1個月, 進到場內,再與其他豬隔離1.5個月。

李淑慧則提醒,一般豬場若沒有養母豬自己生,從外面引進保育豬飼養時,必須落實施打疫苗,與其他豬動線分開;引進種豬時,隔離時間則最好達3個月,若真的做不到,可視豬場狀況,至少隔離21天~1個月,讓牠們馴化適應環境,降低疾病風險。

此外,出去的動物「永不回頭」,也是降低生物安全風險重要觀念。陳鈞銘指出, 有些豬若賣不出去會被送回原本的豬場, 但出去轉一圈後,沒人知道豬經歷了什麼, 因此絕不能讓豬再回到場裡,「永不回頭」才能確保防疫。

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重點是平衡

許多飼養業者誤以為生物安全就是要蓋超高規格牧場,最好採全密閉式,嚴防病原入侵。但李淑慧打破這個迷思,「設備越好的牧場,越要注意生物安全。」以屏東縣新埤鄉大武山蛋雞畜牧場為例,2015年禽流感爆發時,雖然採用臺灣少見的高規格環控設備養雞,卻仍感染禽流感,22萬隻雞全遭撲殺。

李淑慧說,設備越高級的牧場,中間只要有一個疏忽,生物安全沒有符合相對應的高等級,風險就越高。「生物安全是一個很複雜的課題,每個牧場都要訂定適合自己的生物安全計畫,若沒有外來動物, 風險比較低,牧場花費在生物安全的資金和人力就不需要這麼多;若牧場會頻繁有動物、人員、車輛進出,生物安全就要比較高等級。」

李滋泰也認為,生物安全是一個蹺蹺板的概念,只能盡可能取得一定的平衡。舉例來說,生物安全著重「統進統出」, 一批飼養完了就清空消毒,再換下一批進來,但臺灣地狹人稠,不像國外禽舍一蓋就是10幾棟,以小型飼養業者為主的飼養模式,難以承受一段時間沒有經濟收入, 尤其蛋雞場必須產出不同大小的蛋,很難統進統出。

李滋泰進入家禽畜牧場時會穿著隔離衣、戴口罩,防止傳播病原。

在兼顧防疫的前提下,臺灣雞農可以折衷進行分棟清空,或者至少以同一條欄目為單位,清空消毒,「千萬不要貪小便宜, 想說我這一棟還有空位,馬上補新的雞進來,老、中、年輕的雞混養,永遠難以清空消毒。」

李滋泰說,到第一線和飼養業者溝通時, 許多年長飼養業者曾提出質疑:「以前這樣也沒問題,為何現在不行?」但現在的病原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變異得越來越恐怖,也隨著全球化貿易越趨頻繁,越來越難以掌握病原的擴散範圍,不能再遵照以往的飼養方式,但也並非一味投入大筆費用搭蓋高規格禽舍,而是考量自己的資金、人力、物力,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生物安全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完美做法,只能降低風險。」李淑慧說,生物安全是一整個管理系統,包含許多複雜因子,最重要的是持續做各種努力,想方設法讓牧場內的動物和病原達到平衡。

不論是1997年口蹄疫,或2015年禽流感,都一再提醒我們,病原就在你我身邊, 與其期待病原消失,不如勇敢記取這些慘痛的教訓,徹底做好生物安全,產業才能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