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嵐山】攝影集:《悠悠嵐山  太魯閣林業影像集》

文/農傳媒攝影組 圖片提供/花蓮林區管理處

嵐山工作站,是花蓮太魯閣臨場的樞紐,於1989年隨著台灣禁伐天然林的政策而裁撤,自此嵐山漸漸消失在臺灣人的記憶當中。

閱讀台灣伐木歷史的老照片,如果從產業面的角度來觀看,印入眼簾的,常常會是一張張伐木作業的文獻資料,但若換一個觀察角度,打開《悠悠嵐山  太魯閣林業影像集》,看到的卻不止於此。

一頁頁翻動影像集,讀者不只可以很快從中感受到歷史,閱讀當初嵐山伐木的發展、景象與作業細節等,更吸引人的是一張張老照片帶來的生活故事:80年代,運材車同時也是登山客的交通車;隆冬之時,工作之餘的嬉戲歡快;中元節祭拜豬公的豪氣,背後是對平安的祈求。這些生活片段,讓嵐山以更立體的姿態重現在我們眼前,之中的細節與脈絡,表現的更是人類與森林的關係。

農傳媒特地從《悠悠嵐山  太魯閣林業影像集》挑選部分照片,邀請讀者透過照片,再次遇見嵐山。

集材組劉昌盛組在夫婦山支線合影,前排左3是檢尺,左4釘騎馬釘,左右3位拿鶴嘴調整木材重心,其他的則是喊聲和解材,包括木材上最右邊手牽著鋼索的陳阿興。(圖片提供/陳阿興。民國40年代初期)

集材鋼索捻結導致木材無法放下,莊山斗組集材工陳清水爬上去解開(圖片提供/陳灶。民國70年代)

從鳥居架下望新一號著點,奇萊平原一覽無遺(攝影/陳文祥。民國76年)

客車廂裡擠滿了人,背包、行李等就掛在兩側的掛勾上。(攝影/黃新炳。民國60年代)

伐木是高風險工作,一但發生鋼索斷裂、台車出軌、原木滾落等意外往往造成嚴重死傷。工人於中元節從山下載運豬公、水果、酒水等祭品,拜求諸神及各方好兄弟保祐作業平安。順利大賺錢(攝影/黃光瀛。民國74年)

何秀英(右2)和母親(左1)及兩個弟弟在下大雪的宿舍前留影。分場宿舍建在辦公廳下方的山坡,可見後方的階梯和高低錯落的房舍(圖片提供/柯秀英)

在午飯後的陽光下,大家一起曬曬太陽談天打鬧。左起盧阿成(圓盤帽)、郭榮、蕭賢明、孫明智、林鳳川、蔡阿甘、吳明龍(攝影/黃新炳。民國60年代)

小朋友興奮地追逐運材列車(攝影/井部治。民國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