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茶指南】老店交流:跨越世代的青草茶怎麼喝?

文字整理 何立翔╱攝影 吳尚鴻

跨越世代傳承的青草茶,是臺灣早期風景中最獨特的常民滋味,含括對信仰、對自然、對人際問候,從心理、身體至環境的關懷。傳統草本飲逐漸式微的今日,這杯日益難得的茶,究竟該怎麼喝,如何於現代延續先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

原址大稻埕永樂市場內、由「德河青草店」重新改名、改裝「姚德和青草號」,以及前身是龍山寺旁青草巷裡「濟安青草行」的「老濟安Healing Herbar」,藉著各自獨創新意持續發展,無獨有偶都已傳承至第三代,且讓兩店負責人王柏諺、姚勝雄聊聊,屬於自家草茶文化的傳承與進化。

Q 對自家青草店的童年記憶?

王柏諺(以下簡稱王):

老濟安是一九七二年由奶奶開始經營,早期的人都會用一點青草,加上龍山寺地緣關係,記得九十幾歲的外公說他在小時候還有看過藥籤。藥籤就是從廟裡求到的配方,人們會拿著藥籤到附近買青草,那時很多店因此生意不錯。小時候放學需要回家幫忙燃(hiânn/煮)茶。遇過有些因身體狀況想試試看喝個青草茶,也有帶宮廟提供的藥方過來的,也曾有日本人或講粵語的香港人專門帶著翻譯上門求方的。

王柏諺 老濟安Healing Herbar 第三代負責人。
王柏諺 老濟安Healing Herbar 第三代負責人。

姚勝雄(以下簡稱姚):

店最早是由我阿公姚德河在永樂市場裡開始經營,我小時候就是在永樂市場裡走跳長大。初中時市場改建,店也搬出來外面,那時算是第一家,跟現在的萬華一樣,以前也有一條青草巷。我們店傳到我現在至少也超過五十年了。阿公一開始在瑞芳九份那邊挖礦,後來遇見一位傳授他草藥知識的貴人,有了這個因緣才開店。

姚勝雄 姚德和青草號第三代負責人。
姚勝雄 姚德和青草號第三代負責人。

Q 自家青草茶配方與特色?

姚:基本的就是傳統的仙草、咸豐草、薄荷、珠仔草(甜珠草)這些元素,或是加入黃花蜜菜,提升一點芳香甜味。其實主要配方各家都差不多,重要是用量、比例上,各家習慣都會有點不一樣,風味各有不同。特色品項的話,我們家蘆薈茶不會帶皮下去一起壓榨,所以比較清澈不黏稠,而且茶湯裡有顆粒,是用手工一顆一顆切出來,切那個很辛苦哩,另外我們加的是蜂蜜,不是糖唷。

晶瑩剔透的蘆薈,也能成為青草茶系中一款美味飲品。
晶瑩剔透的蘆薈,也能成為青草茶系中一款美味飲品。

王:我們家青草茶配方跟其他家差不多,枝幹類像崗梅根、小南五味也很常見,我們還有放茵蔯蒿,其實很多都可以用,因店而異,有人加魚腥草,我們家就沒有。以前喝青草茶的大多是戶外勞動人士,因為長期在陽光高溫曝晒下幹活,整個人會很虛,汗流得少容易中暑,我們就會加薄荷去催汗,咸豐草則是比較屬於讓你有食慾。特色的話,應該是我們的客製療癒茶吧,是我們店內最常有人來體驗的品項。

老濟安青草茶有大花咸豐草、仙草、小南五味、黃花蜜菜與薄荷等多複方搭配。

Q 個人偏好的茶款?

王:其實是苦茶,苦茶對消化、代謝的保養相當實用,前提是你要喝得進去、能習慣那個味道。青草茶主要是比較偏紓壓、散熱、調節敏感飲食情況等基本訴求;苦茶的話像我們有時不小心因為熬夜或口味吃得太重,火氣上來,其實只要喝一下苦茶,或許就可以調整得不錯。

翻新後的老濟安氣氛悠閒,坐上吧檯,店員會和你悠哉聊天。
翻新後的老濟安氣氛悠閒,坐上吧檯,店員會和你悠哉聊天。
青草巷內、前代老濟安店裡開展笑顏的,是王柏諺的父親王榮貴(前)和舅舅(後)。
青草巷內、前代老濟安店裡開展笑顏的,是王柏諺的父親王榮貴(前)和舅舅(後)。

姚:我個人喜歡茅根茶,這個算是比較特殊款。古早人在沒有什麼疫苗、預防針可以打的年代,會用這茅根去燃茶來喝,被認為對身體機能比較好。這些年來我們推薦、介紹滿多客人飲用,回購率算滿高的,並不輸青草茶。

十多年前店鋪整修前的舊貌,當爐賣茶者為姚勝雄母親。
十多年前店鋪整修前的舊貌,當爐賣茶者為姚勝雄母親。
打通店面並以原木裝修,姚德和青草號的空間寬敞、明亮許多。
打通店面並以原木裝修,姚德和青草號的空間寬敞、明亮許多。

Q 對老濟安/姚德和的茶之印象?

姚:不太確定我究竟喝到的是哪一款,因為老濟安茶品項也不少,印象中滿特別的、有獨到的風味。我個人其實不會特地去買同行的茶回來試,如果剛好有去到店裡坐坐,奉茶一杯這種倒是有啦。真要講的話,每家的茶喝起來都不一樣,有的偏清爽、有的偏濃厚,有的味道偏重、偏苦、偏甜,這些落差就看各家手路,像我們家的調配比較平實,不太甜也不會苦,算是偏中和,不是永和喔(笑)。

王:記得之前店面轉型的活動有稍微交流過。我個人是去到全臺灣有青草店的地方,只要肚子裝得下,一定會喝喝看,好奇不同區位會放哪些不同的植物。迪化街、大稻埕一帶的青草茶印象中走比較清爽、順口的路線,可能早期地緣貿易興盛、人流大的關係,在奉茶、敬茶時想請人喝上一杯,如果弄得太苦怎麼入喉?順口感可能就是這麼來的吧,喝了不太會感到負擔、氣味較均衡,一般人幾乎都能愉快接受,這是我對大稻埕區青草茶的印象。

不遠千里而來的日本遊客,只為喝一壺客製療癒茶。
不遠千里而來的日本遊客,只為喝一壺客製療癒茶。

青草新時代

Q 決定接班時的想法?

姚:掙扎一定會有,年輕時當然比較叛逆嘛,通常家裡若有什麼事業,總是不會第一時間就願意乖乖去承接。老一輩的人都覺得,家業沒人接是不行的,一開始我也是在外面遛達了好幾年,那時做報關員,也是個滿專門的職業,後來我老爸開始會問我要不要回來家裡幫忙,差不多是我要當兵前吧,退伍後,我想了想,好像家裡沒人也是不行,好吧,那我就回來繼承家業。

除了青草茶與苦茶,蘆薈茶、茅根茶也廣受歡迎。
除了青草茶與苦茶,蘆薈茶、茅根茶也廣受歡迎。
姚媽媽回憶永樂市場的青草茶歲月,往事歷歷在目。
姚媽媽回憶永樂市場的青草茶歲月,往事歷歷在目。
姚德和青草茶組合,除了常見幾款材料,還會另附祕密配方。

王:相信只要家裡經營傳產的,基本不太會想回來,因為很累。沒有冷氣就算了,搬大包小包,青草切碎又容易有粉塵,感覺像在搬砂土粉,黏得全身灰頭土臉,上課前還要先回家盥洗才有辦法去學校。高中後比較會到處跑,明明跟朋友約好了要出去又突然不行,假日不用說,更忙,因為從小這樣長大,所以根本就不會想要回來。長輩們雖然有想法,但也不太會明講,可是自己心裡多少有個底,想說大概等退休或五十幾歲比較有空時再回來協助產業延續。但沒想到會這麼快。

Q 如何承繼傳統,翻轉新局?

王:七、八年前突然接到爸爸來電問說要不要回來接,我問怎麼了?他說店裡被選上一個轉型計畫,需要我回來幫忙;被問了很多關於網路、新產品、轉型之類的問題,對他來說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事。青草店氛圍不能還是像傳統一樣有距離感,比如掛著很多青草,消費者容易卻步,想說還得回去煮。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想讓大家在視覺感受上有改變:空間上增設座位,除了讓店面整潔,進店不會緊張,比較放鬆,也接近現代消費方式,當然店裡還是保有一些傳統的工作空間,另外也推出一些像茶包的現代化品項。

從小耳濡目染的王柏諺,對青草茶產業有全面而細緻的觀察。
從小耳濡目染的王柏諺,對青草茶產業有全面而細緻的觀察。
進門望、聞、問,先來一杯茶,老濟安盡力拉近青草與人的距離。
進門望、聞、問,先來一杯茶,老濟安盡力拉近青草與人的距離。

姚:我把原本的兩間店面打通,全部使用原木,貨架陳列簡潔化,精簡後看起來乾淨俐落、分類清楚,也比較有空間可以走動。改造後逛店的人有變多,尤其年輕族群,加上政府有在推廣大稻埕,好像變成打卡熱點,慕名而來的人很多。賣的東西還是差不多,但現在沒什麼人在買新鮮青草了,我們存放也不容易,就改以乾貨為主,來源幾乎都是南部專門種植的契作農民,他們也有加工場可以烘乾。比較大的改變是,我們從善如流將熬煮藥草的方式設計為沖泡包裝,符合現代習慣。

Q 青草茶之於個人的意義?

王:我已經習慣透過這些藥草照顧自己,有時也可能幫到一些茫然的客人,透過青草茶來理解他的狀況、協助他,要是再見面時能看到他氣色變好或心情有改善,這樣我們也很開心。

姚:我從二十幾歲開始接班到現在,除了對傳承這個產業有交待之外,最基本的,還是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收入。雖然這行業是我爸爸、我阿公所傳下來的,當然很多行業都是一代傳一代,但你看有些老司阜要傳給下一個司阜也是滿困難的,不見得順利。青草茶這個行業的學問其實很大,不是說一年兩年就可以學成的,我現在五十多歲了,一樣還是不斷在追求精進。

貌似話少的姚勝雄,分享起祖傳青草故事,隨即口若懸河。
貌似話少的姚勝雄,分享起祖傳青草故事,隨即口若懸河。

第一線飲茶觀察

Q 銷售品項喜好排行?

姚:受歡迎的其實很平均啦,青草茶、蘆薈茶、茅根茶甚至苦茶都會有人買。但要說相對比較不受歡迎的,當然是苦茶,十個人有九個都會覺得怕,一般都比較抗拒。但按照我們的經驗,苦茶是非常退火的品項,對敢喝的人來說,真的是很棒的飲品。

王:與其說不受歡迎的品項,不如說有的人連青草店都不太願意踏進。即使是和朋友一起來,但對青草完全無法接受,也就稱不上有哪一款特別不愛,這是我們真實遇過的案例。但也有遇過本來不太能接受,試喝後卻發現居然跟小時候家裡煮的味道完全不一樣,因此澈底改觀的;特別受歡迎的品項,我覺得是我們的客製療癒茶,針對客人的情況去分析需求,準確度應該滿高,回購率不錯。

Q 臺灣青草茶產業觀察?

王:大概在二十年前左右,開始發現客人要求跟詢問的問題不太一樣,可能會更注重青草的賣相,要更乾淨、更整潔,甚至講求更方便。另外,目前法規明文規定不能有醫療行為,所以我們只能從「了解你身體狀況」的角度,給予一些適合的調整建議或參考,但未來不知道法規會不會修得更嚴格,如果進一步限縮了可能性,屆時我們或許也需要往其他方向走。

姚:說起來,青草茶這個產業最輝煌的時代可能已經過了,坦白說臺灣的經濟狀況這幾十年來落差滿大,尤其幾年前又遇到疫情,生意上大受影響。如果要從文化角度來看,七、八年前店裡風格調整過後,感覺好像是有比較活化。以前老一輩人都認為青草一定要煮,現在開發的沖泡式品項,讓青草在本質上沒有太大改變的前提下,程序可以更精簡有效率,少年仔能簡單使用,他們就會對青草這個領域的接受度變高,甚至產生興趣。

「越在地、越國際」,朝向世界推廣臺灣青草茶文化,有望是突破舊局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