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印象】亻厓等就來遶美濃

文字 何立翔/攝影 吳尚鴻
帶路鄉親 溫仲良(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

走踏 水光山色

這片由荖濃溪和楠梓仙溪(旗山溪)沖積形成、因夕曝雨淋而水源充沛的美濃平原,原稱「彌濃」或「瀰濃」。「彌濃山」就標記在清代「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上;一九二〇年代,日治時期正式更名美濃。平原上抬頭遠眺,月光山、人字石山、雙峰山、靈山、金字面山橫陳眼前、錯落開列,伴隨時有時無、蒼茫縹緲的清風、雲霧,引人輕輕放下心事,彷彿在此新生。

由於山形地勢阻絕,美濃長期遠離於海線生活圈。如今從左營駕車經國道10號,只需四十分鐘便能抵達,美濃離我們的距離已不再遙遠。
由於山形地勢阻絕,美濃長期遠離於海線生活圈。如今從左營駕車經國道10號,只需四十分鐘便能抵達,美濃離我們的距離已不再遙遠。
花旗木盛開時期,天空粉紅一片。
花旗木盛開時期,天空粉紅一片。

探尋 客家文化

美濃的客家文化就鑲嵌街景之間。管理土、水的客家土地神──伯公,庄頭田尾分布均勻;來自原鄉精神源頭的三山國王宮、保佑農務的五穀宮,是美濃人生活與信仰之所。東門樓與專用於焚燒字紙的敬字亭,則象徵美濃對教育的重視。油紙傘、擂茶、藍染曾撐起客家生活的輝煌,鍾理和一脈文學,林生祥、黃瑋傑的音樂,建窯靈山下的朱邦雄陶藝,更是美濃人文藝術的展現;體育則有徐生明、張永昌等棒球名宿,與新一代劉貴元、劉俊豪等棒壇新秀正耀眼。

往昔建物、廟宇、活動相融於現代街景,成為新客家風貌。
往昔建物、廟宇、活動相融於現代街景,成為新客家風貌。
來美濃體驗客家傳統服飾、擂茶、油紙傘等,受大眾喜愛。
來美濃體驗客家傳統服飾、擂茶、油紙傘等,受大眾喜愛。

體驗 熱情好客

「先坐下來,喝杯茶再說。」美濃的待客之道。有人說,這地方的土壤特別黏人。意思是,黏稠的不僅是土地,熱烈的人情也是。各式結合在地特色與客庄熱情的活動,讓遠道而來的旅客身心皆樂。離開美濃的會想念;移居美濃的人,則會一天比一天更愛。

美濃各季皆有休閒活動,歡迎大家遊憩,遇到熱情鄉親,請放鬆打開心胸,相互問候一句:「你在該做麼个?」
美濃各季皆有休閒活動,歡迎大家遊憩,遇到熱情鄉親,請放鬆打開心胸,相互問候一句:「你在該做麼个?」

品嚐 豐饒地產

因天候和自然環境賜予的長時日照、優質水源與肥沃的沖積土壤,讓美濃得以形成近乎遺世獨立、自給自足的生活體系。

稻米、蔬果與各式雜糧無一不備,豐饒多樣的農產,讓美濃超越過往菸葉束縛,搏得食材珠寶盒盛名。
不只是一級生產,美農米在農會主導下有各種食用方式與加工產品。
不只是一級生產,美農米在農會主導下有各種食用方式與加工產品。
加工乾物、漬物,如蘿蔔乾、漬高麗菜等,延長了農產的美味。
加工乾物、漬物,如蘿蔔乾、漬高麗菜等,延長了農產的美味。

帶路鄉親 溫仲良

美濃土產、美濃溪水滋養長大的客家小孩。十八歲離鄉前往臺北,三十歲時受美濃反水庫運動影響,思考人生方向後,決定返回家鄉。「當你站在農村土地上,感受到土地作為生命載體時,來自土地與真實的文化邏輯,才是歷史中累積出的人文力量。」他說。

《鄉間小路》本期由仲良哥引路,帶我們巡禮美濃的土地與文化傳承,認識在地打拚的鄉親日常;也走進產地,品嚐故事現場才有的新鮮與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