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掛牌「做農漁民的靠山」 陳吉仲:首務氣候變遷調適 確保農民所得、糧食安全

農業部今日揭牌成立。(攝影/吳尚鴻)

農業部今日揭牌成立。(攝影/吳尚鴻)

回應「520農民運動」訴求,歷經35年漫長等待,農業部今(1)日正式掛牌成立,首任部長為前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副總統賴清德代表總統蔡英文帶來期許,希望農業部永遠做農漁民的靠山、提升農民收入,因應氣候變遷、數位轉型,推動農業永續發展,以及確保糧食安全。陳吉仲表示,農業部成立將以氣候變遷調適為首務,調適做好才能確保農民所得增加及糧食安全。

農業部今日舉行揭牌儀式暨部長布達典禮,由行政院長陳建仁主持農業部長人事布達,頒授予農業部長陳吉仲總統任命令及印信,包括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林全,農委會歷任主委彭作奎、陳保基、陳志清、林聰賢,立法院長游錫堃及多位跨黨派立法委員,以及農林漁畜各產業代表均到場觀禮祝賀。陳吉仲高齡86歲雙親也特地從屏東北上,見證此歷史時刻。

農委會歷任前主委(左起)林聰賢、彭作奎、陳保基及陳志清,出席農業部揭牌儀式。(攝影/余麗姿)

農業部及轄下機關首長與立法院長游錫堃(前排右5)、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前排左5)、嘉義縣長翁章梁(前排左4)合影。(攝影/吳尚鴻)

揭碑儀式雨中致詞「感謝滋潤大地」 前院長蘇貞昌以行動支持

典禮開始即伴隨降雨,並在陳吉仲致詞時雨勢來到最大,但陳吉仲推卻雨傘,感性的「感謝老天爺滋潤大地」,全程雨中致詞,引起現場來賓歡呼。

陳吉仲致詞時表示,農業部成立後要全面啟動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國家淨零目標農業部門要優先做到;農業部管轄範圍占國土面積7成5,將負責國土棲地及物種保育;也要讓農村發展成年輕人可安居樂業場域;讓寵物從出生到死亡都有良好管理。因為民進黨執政,才能讓他一個「庄跤囡仔」(鄉下小孩)擔任農業部長,農業部同仁會把農民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邀請所有農漁民在農業永續、壯大臺灣農業路上一起打拚。

農業部長陳吉仲感性表示,「感謝老天爺滋潤大地」,全程雨中致詞。(攝影/吳尚鴻)

農業部長陳吉仲感性表示,「感謝老天爺滋潤大地」,全程雨中致詞。(攝影/吳尚鴻)

蘇貞昌同樣在雨中致詞,用行動表達對陳吉仲的支持。蘇貞昌說,屏東萬丹種紅豆、養豬農戶的孩子能夠做到第一任部長,陳吉仲這幾年帶領團隊守住非洲豬瘟已經第5年,口蹄疫成功拔針,2025年還有機會成為亞洲唯一沒有豬隻瘟疫的國家;建設冷鏈保障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民所得,投入92億元補助農機具、改善農村人力老化,編列170億元改善農水路,真正與農漁民站在一起。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在雨中致詞,用行動表達對陳吉仲的支持。(攝影/吳尚鴻)

前後任副總統陳建仁、賴清德期許「立部厚生」 溫暖照顧農漁民

「有人問我為什麼吉仲可以當農業部部長?」院長陳建仁致詞時表示,在座每一個人都可以見證他擔任農委會主委以來一向是盡心盡力,而且把農民生活照顧很好,更使臺灣農業展現新的氣象、有更好的未來;一個農村的孩子可以成為部長,他的內心有很大動力、知道農漁民需要什麼,期許陳吉仲以溫暖的心照顧農漁民,讓農漁業更堅韌。

行政院長陳建仁勉勵農業部長陳吉仲,以溫暖的心照顧農漁民,讓農漁業更堅韌。(攝影/吳尚鴻)

行政院長陳建仁勉勵農業部長陳吉仲,以溫暖的心照顧農漁民,讓農漁業更堅韌。(攝影/吳尚鴻)

副總統賴清德代表總統出席典禮,帶來3句話,希望農業部同仁作為座右銘一同努力。賴清德表示,希望農業部永遠做農漁民的靠山,持續解決農民問題,積極提升農民收入,讓農漁民以身為農漁民為榮;其次,農為國本,要持續用各種科技、新創的手段,讓臺灣農業永續發展,農業產值已從2012年5,632億元成長到2021年6,287億元,農業部要與農民一起面對氣候變遷、數位轉型等各種挑戰。

賴清德說,農業部「立部厚生」,農業部存在目的是要滿足2,350萬國人生活所需,氣候變遷已影響全球各大糧倉,臺灣糧食自給率僅約30%多,若無法從世界買到農產品對臺灣是挑戰,農業部要未雨綢繆、因應糧食危機提早做準備。

副總統賴清德期許農業部未雨綢繆,因應糧食危機提早做準備。(攝影/吳尚鴻)

副總統賴清德期許農業部未雨綢繆,因應糧食危機提早做準備。(攝影/吳尚鴻)

神農獎老農、青農代表出席  象徵農業傳承

農業部今日並找回高齡90歲、第一屆神農獎得主甘明德與青農代表出席盛會,象徵農業傳承。宜蘭縣青農聯誼會會長李明珠是少見返鄉務農的女性青農,她投入有機友善番茄栽培,更創立自己的品牌,提升農產品價值,是當中典範,李明珠上臺時表示,她返鄉務農,當初受到父母反對,擔心從農無法養家活口,甚至因從事友善耕作與從事慣行農業的父親發生衝突,但在農業部有機、友善及產銷履歷等政策支持下,讓農民農產品可以順利推廣各大通路及消費者手上,現在父母對她從農已轉為祝福及榮耀感,她自己有兩個孩子,未來若也想從農,「我一定會支持」。

延伸閱讀:

宜蘭縣青農聯誼會會長李明珠是少見返鄉務農的女性青農。(攝影/吳尚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