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成立 寫給未來的序言

總統蔡英文體驗採茶。(圖片來源/蔡英文推特)

編輯/陳大中

編按:自1988年520農民運動後35年,農業部終告成立,農業部補助財團法人豐年社執行「農為國本紀錄計畫」,編撰《農為國本——農業部成立紀念專刊》。農為國本,立部厚生,這一步,經歷了35年,這一部,承載了臺灣農業的希望和願景。

總統序/蔡英文

近年來,世界局勢與環境變化快速,COVID-19疫情、氣候變遷、國際地緣政治變化,帶來一連串的風險與挑戰,但是臺灣仍站穩腳步,持續前進。

對內,我們努力調整臺灣的產業及經貿體質,打造優質就業環境;對外,我們以「臺灣製造」的品牌及「民主自由」的價值,與民主國家深化政治和經濟合作,讓臺灣成為世界民主陣營中負責任、可信賴的夥伴。

臺灣要成為民主自由的「守護者」,必須先穩固國家根基。「農為國本」,糧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良好的農業生產,能提供國人安心的日常飲食;完善的農業經營環境,能帶給農民安定的生活。我深刻瞭解農業對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就任後大力推動「新農業政策」,希望全面提升農民朋友的生活保障,並打造永續、創新的韌性農業,穩固國家根基。

為了給農民朋友更多的支持,我們完備四大福利體系,包括增列實際耕作者、短役期退伍青年可參加農民健康保險,並提高投保金額及生育給付;建立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將傷害給付及職業病納入給付範圍;擴大辦理農業保險,填補農民遭受的災損;開辦農民退休儲金制度,保障老農退休生活。

為提升產業競爭力,我們建置冷鏈、加工、物流體系,積極深耕既有市場並開拓海外市場;2022年美國成為臺灣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國,外銷金額達9.2億美元,其次為日本的8.6億美元,出口至韓國、澳洲、加拿大、菲律賓、印尼等新興市場均有成長,成功降低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讓臺灣優質農產品邁向國際。

此外,我們撲滅了20多年前重創臺灣養豬業的口蹄疫,以及成功防堵非洲豬瘟,並且啟動傳統豬瘟全面拔針,臺灣可望於2024年申請豬瘟非疫區,成為亞洲第一個豬隻三大疫病的非疫國,重返國際高端豬肉市場。

為維護遠洋漁業永續經營,我們積極強化漁業管理制度及輔導,與歐盟展開全面商議,於2019年成功自歐盟打擊IUU漁業黃牌名單移除,並推動「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提升漁業人權及勞動者權益,展現臺灣善盡國際責任的決心。

如今,農業部將扛起重責大任,除了持續推動新農業改革,也因應氣候變遷、國際環境變化,強化組織功能,擴大辦理新興業務,於部本部增設「資源永續利用司」,以2040農業淨零為目標,健全糧食安全體系,並保護農地利用發展;增設「動物保護司」,落實寵物管理制度,完善動物保護行政體系。在所屬三級機關部分,另成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強化生態地景保育,確保生物多樣性;成立「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促進農村更新,打造韌性永續的農村。

期許未來農業部能引領國家農業永續發展,全力支持農民朋友,大家一起努力大步前行,讓臺灣走向世界。


行政院長陳建仁。攝於2020年錄製線上課程《全民防疫通識課:陳建仁副總統來開講》時。(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 CC BY-2.0)

行政院長序/陳建仁

農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負有糧食生產的重任,供應國人最基本的日用飲食所需。臺灣現代化農業行政體系已有百年的發展歷程:從日治時期開始成立農政部門管理、發展臺灣糖業與糧食生產;再到戰後美援時期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提供臺灣農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與人才,並於68年改組為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持續推展農業發展工作;73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成立,有了事權統一的中央層級農業主管機關。至35年前的520農民運動,訴求成立農業部,呼籲政府重視農業,一路行至今日的農業部成立。

近年來我國受到氣候變遷、經貿區域整合與自由化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衝擊,促使農業生產、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及國際農產供應鏈模式發生變革。加上國人對於食安與環境永續意識提高,使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為調整產業結構及尋求突破,自105年5月起,政府積極推動「新農業政策」,對內強化農業發展基礎,對外加強國際合作。

在國內方面,這7年多來,為照顧好農民,政府完備「三保一金」四大農民福利體系,健全農民福利保障及強化農業經營的韌性,使從農無後顧之憂。農業資源永續與妥善利用,攸關糧食生產的穩定,為提高水資源運用效率、擴大灌溉服務範圍,109年完成農田水利會改革為公務機關,在面對百年大旱時,展現行政效率幫助農民度過難關。更堅守防疫陣線保護畜牧產業,107年非洲豬瘟疫情開始傳播至亞洲,在政府與國人共同澈底嚴防下,臺灣至今成功守住國門為東亞唯二非疫區。同時撲滅曾重創養豬相關產業、造成農業經濟重大損失之口蹄疫,於109年6月16日正式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威脅臺灣養豬產業超過70年的傳統豬瘟,亦於今年7月全面拔針。

在國際參與方面,政府近年來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濟合作(APEC)、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RFMOs)、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運作,支持在臺國際組織亞蔬-世界蔬菜中心(WorldVeg),同時推動多邊及雙邊經貿談判,在100年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於111年啟動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會。

這些努力都是為與國際接軌,應對全球經貿挑戰、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確保糧食安全、全球動物疫情聯防、漁業勞動管理精進、打擊非法貿易以及追求環境永續等目標。

農業部成立,代表政府對農業部門的重視,更肩負著強化社會韌性的責任,完備農業基礎設施,照顧農漁民權益。未來農業部會持續透過增進農業水資源韌性建設、漁港多元機能、農路等農村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科技研發創新等協助農產業轉型升級,讓整體農村發展愈來愈好。

農民生產能穩定、生活能安定,才有幸福的農村。期許農業部以推動新農業政策的豐碩成果為基礎,繼續堅定專業,打造韌性農業,成為2,300萬人幸福生活的家園、溫暖堅韌國家之立基磐石。


立法院長游錫堃。(圖片來源/游錫堃臉書)

立法院長游錫堃。(圖片來源/游錫堃臉書)

立法院長序/游錫堃

行政院終於正式成立了農業部,深感欣慰!今年5月1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農業部組織法》,使「農委會」轉型為「農業部」,這是繼1984年9月,行政院合併農發會與經濟部農業局設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相隔39年後的一座新里程碑;不僅回應了農業界數十年來的期待,也昭示了現今中央政府重視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農業部成立,對長久以來一直關心農業發展者可能會覺得晚,但終究也會因為宿願得償而感到安慰。

臺灣以農立國,清治以來,大量移民渡海來臺,即因臺灣是一個盛產農林漁牧、物產豐富的寶島,及至日治時期更有「工業日本、農業臺灣」之說。個人出身農家,自1981年擔任臺灣省議員起,特別關注農業發展及農民權益,不但力挺時任省主席李登輝先生的「八萬農業大軍」政策,也積極參與各項農民運動,在省議會質詢及各地演講中不厭其煩地建議中央政府「設立農業部,使農政事權統一,政策獨立一貫,澈底挽救農業危機。」

2002年起任職行政院長期間,在函送立法院審查《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積極推動行政院組織改造的同時,亦不忘納入農業部設立。並曾於2004年9月17日,立法院第5屆第6會期進行施政報告中提到:「所以,我們在新的《行政院組織法》中,將農委會提升為『農業部』,就是要讓未來的『農業部』有更多的能力和資源,以新的理念來經營臺灣農業的發展!」可惜在朝小野大政局下,此一法案最終因故未能順利通過。

迫於個人的家庭環境,14歲就輟學在家,陪同先母負擔起2.5公頃的農地耕作,但也因此有機會親身經歷過臺灣那段尚未使用農藥的農耕期,清楚知道有機栽培之侷限性與可行性。2010年前後個人賦閒在家,遂以仰山文教基金會創辦人身分積極投入有機農業倡議,邀請學者專家研擬《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歷經7個寒暑,終於在立法院朝野黨團支持下,於2018年5月三讀通過,並於翌年正式施行。3年多來,在陳吉仲主委領導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努力之下,臺灣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面積已達1.9萬公頃,屬於亞太鄰近國家的前段班,並已與日本、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美國、印度及巴拉圭等7國簽訂「雙邊有機同等性協議」,互利互惠,使臺灣的有機農業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依據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指出,三週前的7月3日,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7.01度,是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天!值此地球溫室效應、氣候變遷加劇之時,臺灣尤須站穩腳步,積極發展農業俾利友善地球。期待未來,農業部更努力加強農民福利、提升農民所得、推進農業升級轉型、擴大多元外銷市場、維護消費者買到健康安全農產品,並兼顧生態資源的永續發展。

值此臺灣農業轉型的重要時刻,本紀念特刊銘刻了珍貴的農業發展軌跡與歷史影像,殊為珍貴。謹此祝福農業部施政順利,帶領農林漁牧產業界再造臺灣農業的春天,進軍國際續創新猷。


最後的農委會主委、首任農業部部長陳吉仲。(攝影/吳尚鴻)

最後的農委會主委、首任農業部部長陳吉仲。(攝影/吳尚鴻)

部長序/陳吉仲

35年前的5月20日,彼時臺灣才剛解嚴,爆發解嚴後最大的一場抗爭。回想起當年大三的我參加520農民運動,深刻感受到這是一場農民維護自身權益,要求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的社會運動。當時農民提出七大訴求,其中一項就是「成立農業部」。

在蔡英文總統與行政院、立法院的支持下,我們用農業部的成立,回應農漁民長期的期盼,也向長期以來為臺灣農民打拚、為臺灣農業奮鬥的前輩、夥伴們致敬。

自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任後,施政一直是以「提高農民所得」和「確保糧食安全」為目標,為解決長期以來的農業結構性問題,我們努力推動「新農業政策」。這些年來,我們做到了:

建立三保一金農民福利體系,讓農民從農有保障。將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擴大灌溉服務超過4.3萬公頃。提升稻米產業競爭力,解決長期稻米超產問題。強化農產品產銷體系,投入126億元建立冷鏈物流體系。建立農產品初級加工制度。每年23億元推動省工機械化及設備現代化。農產品出口持續成長,成功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此外,還有成功撲滅口蹄疫、防堵非洲豬瘟、今年開始啟動傳統豬瘟全面拔針,讓臺灣邁向豬隻三大疫病的非疫區。解除遠洋漁業黃牌警告,保住400億元漁業產值及週邊產業發展逾千億。提升國產農產品品質,擴大產銷履歷超過9萬公頃、有機與友善生產面積達近2萬公頃。學校午餐全面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近98%,讓學生及家長能安心。完成食農教育立法。全面推動綠色環境給付,參與面積超過43萬公頃。全面推動綠色照顧、實踐零飢餓政策。

7年來在蔡英文總統的支持下,「新農業政策」帶來臺灣農業升級轉型的成效,為良好的從農環境及農業永續發展奠定根基,並且有效提升農家所得,2021年主力農家和專業農家平均每戶所得,分別提高到155萬元及188萬元。

農業部成立之後,會在上述的新農業基礎上,更全面照顧農漁民,繼續強化因應內外在環境挑戰、拓展農政業務與創新,同時還有4個重要的組織創新:

  1. 成立動物保護司:提升我國動物福利、照顧寵物並接軌國際,完善動物保護行政體系,建構友善動物的環境。
  1. 成立資源永續利用司:以2040農業淨零為目標,全面啟動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保護農地及提升利用效率,確保糧食安全的農業永續發展。
  1. 成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強化棲地、物種與生態地景保育,創造更多森林及自然碳匯,確保生物多樣性完整,並分享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
  1. 成立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透過建構永續發展的農村環境與建設,以促進農村更新與整體規劃,打造韌性永續的農村。

「農為國本」,未來農業部會繼續與農漁民朋友們站在一起,成為大家的後盾。農業部所有同仁全力以赴達成目標,不忘初衷,與所有農漁民朋友,共同打拚壯大臺灣農業的行列,帶動臺灣農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