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野味】蘑菇與魔法

《菇的呼風喚雨史》(圖片提供/積木文化,顧曉哲著)、《異獸魔都》(圖片提供/長鴻出版社)

《菇的呼風喚雨史》(圖片提供/積木文化,顧曉哲著)、《異獸魔都》(圖片提供/長鴻出版社)

文字/包子逸

「洗舊」與「抓破」是牛仔褲產業很重要的技術,我不時在網上看到牛仔褲廣告,某些潮牌時尚講究產品破爛的程度,有些牛仔褲看起來彷彿曾慘遭怪獸攻擊,或在坎坷路面上拖行萬里(無誇飾)。有時候你不禁思考,為什麼日子過得比遠古時期舒適的現代人,如此講究歷經風霜的氣質。

科普書《菇的呼風喚雨史》介紹真菌在人類文明中如何叱吒風雲,我在書中讀過瑞氏木黴菌對於仿舊水洗牛仔褲時尚的貢獻──瑞氏木黴菌於二戰期間由美軍發現,這種菌分泌的纖維素酶將士兵制服與帆布帳篷分解得千瘡百孔,讓美軍誤以為受到某種生化武器攻擊。發現真相後,人類將纖維素酶的特性發揚光大,運用在工業各領域,包括取代浮石洗滌或化學藥劑,讓牛仔褲的「做舊」過程更加永續環保。

《菇的呼風喚雨史》序文指出:菌菇其實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若以菌索連結不斷的占地面積計算,美國俄勒岡州森林裡「一株」超過2400歲的奧氏蜜環菌占地965公頃,絕對是王者。

說來有趣,我第一次認識這個經常為人所忽略的事實,卻是從文學家口裡聽來的──2018年的波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嘉‧朵卡萩十幾年前替《聯合文學》雜誌寫專欄,專欄首篇熱力四射地介紹蘑菇是世界最大生物,比自我介紹的篇幅還長。波蘭是一個熱愛採集野菇的國度,朵卡萩耳濡目染成為重度菇菇控情有可原,蘑菇超乎人所能想像的長壽、巨大而且無堅不摧,在腐朽萬物中生生不息,她只要抓到機會便要宣揚蘑菇的迷人之處。這些特質深深影響到她作品的敘事體例、地理特徵與人物形象,其小說結構龐雜,沒有明顯的故事線,閱讀的過程有點像在森林裡採蘑菇,東一朵西一朵。

就某種程度上來說,朵卡萩的故事幾乎可以說是寫給蘑菇的情書,關於蘑菇的比喻如孢子般四處飄蕩。她把剛升起的月亮形容成「光華燦爛的大蘑菇」(於她應該是最高等級讚美),《收集夢的剪貼簿》裡不但有大量的蘑菇料理食譜,甚至寫了一整章夢想自己是菇類的無畏宣言:「假如我不是人,我便會是蘑菇。我會是淡漠、無情的蘑菇,會有冷而光滑的皮膚,既堅韌又細嫩。」《太古和其他時間》裡則有一章名為〈菌絲體的時間〉讚美菌絲體的低調與無所不在,另外又有一章直言:「真正的地下蘑菇王國是不死的。」

不過,講到蘑菇相關作品,我首推林田球的漫畫長篇《異獸魔都》,這是一部具有濃烈賽博龐克(cyberpunk)情調與黑色幽默的經典,畫風與角色可以既深沉又好笑、粗曠中不失可愛,不著痕跡地談論或翻轉階級、愛情與性別框架,在它面前,《銀翼殺手》的雨景也要黯然失色,《黑色追緝令》的暴力美學只是小菜一碟。在《異獸魔都》的虛擬世界中,人類居住在一個名為「洞穴」的破敗之都,魔法師經常從另一個世界穿越而來,將人類當成魔法練習的捉弄對象,主角開曼的蜥蜴頭便是魔法後遺症。「煙」則是魔法師世界裡的領導者,他是一個蘑菇狂熱分子,口中吐出的煙可以把生物輕易變成蘑菇,甚至毀滅一座城市。死亡是這部漫畫主題的養分,然而重生的能力亦是,如同蘑菇。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報導文學《小吃碗上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