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第一排保安林更新難 直播種子造林省成本、根系更強健

保護管凹地直播造林育苗系統幼苗達8個月苗齡情形。(圖片提供/林業試驗所)

臺灣東部海岸保安林地面對高溫、乾旱、鹽害等逆境,且容易受颱風暴潮侵襲,保安林「木賊葉木麻黃」有天然更新障礙,需要不斷植樹造林。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開發「保護管凹地直播育苗系統」技術,應用於海岸砂地造林,相較傳統樹苗造林,可培育出根系適應力較強的種子苗,且造林成本只有樹苗造林3分之1,還可減少運輸樹苗所造成的碳排放。

臺灣海岸林地生育環境惡劣,早自1897年即引進具優異抗風、耐鹽、耐貧瘠的木賊葉木麻黃,做為海岸臨海第一線的保安林樹種,屏擋強風、飛砂及鹽害,幫助後方的原生樹種複層林或農作物生長。木賊葉木麻黃雖為外來種,但因此樹種在臺灣生長不具侵略性,且國內沒有適合原生樹種可適應海岸惡劣生育環境,因此目前國內8成海岸保安林均為此樹種。

由於海岸環境持續有強風,乾旱多鹽分,木賊葉木麻黃普遍生長2、30年即會自然枯死,樹木天然更新又受到土壤缺乏水分、枯落物堆積及雜草競爭等條件限制,僅有少數天然更新苗能在雜草少、無枯落物堆積的保安林外緣萌發,保安林無足夠更新後代填補枯死植株空隙,便會逐漸破碎化,需要植樹造林。特別是在東部海岸地區造林,當年度新植樹苗容易受颱風暴潮侵襲毀林,往往又會使造林以失敗告終。

新植樹苗受颱風暴潮危害情形。(圖片提供/林業試驗所)

林試所太麻里研究中心監測發現,木賊葉木麻黃的天然更新主要受限於土壤水分缺乏,因此天然更新苗只在較保水的小凹地或地勢較低處萌發,且經試驗發現,播種小凹地幼苗萌發機率大約是非凹地的4倍。因此,林試所開發保護管凹地直播技術,在砂地挖出10公分立方凹地,將木賊葉木麻黃種子播種後覆土不超過1公分,再用割除杯底紙杯做為保護管,置於凹地內、圈圍住種子,以防凹地內壁砂土滑落影響幼苗生長;凹地容易蓄積水分,保護管也可減少水分蒸散,以此幫助幼苗有足夠水分生長。

太麻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俊元表示,保護管凹地直播育苗造林適用於東海岸砂地,植物覆蓋率小於10%、較少雜草競爭保安林地,於12月至翌年1月東北季風盛行時播種;因東北季風可持續帶來降雨,保護管則可屏擋強風,待小苗生長2個月,再施以少量緩效型肥料促進生長,等幼苗高於20公分時即可將保護管移除。

試驗證實,以直播方式培育的木賊葉木麻黃,2年後造林存活率高達80%以上,平均樹高可達200至230公分,生長快速良好,相當適合有暴潮危害風險的海岸造林地使用。

木賊葉木麻黃幼苗在保護管內生長。(圖片提供/林業試驗所)

保護管凹地直播造林2年後保安林生長情形。(圖片提供/林業試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