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的畜牧業】雜草變黃金!狼尾草變身太空包、廢棄後再養牛 創造農牧雙贏

狼尾草栽培的杏鮑菇與保健飼料。

內容提供/《畜產報導》  文、圖片提供/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  施意敏

大部分的農作物生產可能因氣候變遷因素被市場淘汰,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於農畜生產上的調適作為,是目前相當重要的研究課題。危機就是轉機,這樣的氣候條件卻變成國產狼尾草翻身的機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獲得農委會與科技部研究經費的支持進行相關研究,發展狼尾草生產調適策略,以創造循環經濟的新契機。

氣候變遷致使乳牛飼養成本提升

根據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進口乾草的數量逐年攀升,苜蓿粒的進口量則逐漸下降。主要因氣候變遷造成國內牧草的生產逐年下降,必須提高乾草的進口量,無形中增加乳牛的飼養成本。另國產盤固草以日曬方式,受天候影響易被雨淋無法製作乾草。而狼尾草對土壤肥分的要求較低,抗病蟲害不需施用農藥,狼尾草植株再生能力強、產量高,非常適合於貧瘠的土地生長。但狼尾草莖稈粗,含水率高達70%,不易日曬乾燥保存,當狼尾草木質化嚴重不適用於乳牛飼養,往往變成田間野草。

環保意識抬頭 菇包廢棄物成隱憂

另方面,國內菇類產業迅速發展,菇類總產值由70億增加至137億元,在蔬菜產值占比由13.7%增加至17.5%。環控庫房栽培者以杏鮑菇、金針菇、洋菇等為主,顯示菇類產業已成為臺灣農業相當重要的一環,並以環控方式進行大規模的栽培。國內菇類栽培所需之菇包木屑,持續由國外進口每年約30萬公噸,基於環保護林等環保意識,向國外購買木屑來支撐國內菇業發展已越來越困難。相對國內每年產生廢棄菇包93年為8.3萬公噸,104年已增加至22.6萬公噸。產生的菇包廢棄物對國內環境造成很大的處理壓力,開發替代木屑的栽培介質一直是菇類的研究重點。

狼尾草乾燥系統。

狼尾草成救星 製成太空包來養菇

當木質化的狼尾草遇見菇,產生了循環再利用的火花。跨域合作的結果,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石信德博士開發「菇蕈類狼尾草太空包產製技術」,以狼尾草養杏鮑菇可提升產量10~15%且品質與口感佳。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則專門為杏鮑菇生產所需的栽培介質,開發了「狼尾草作為杏鮑菇栽培介質之乾燥量化生產技術」,完成了狼尾草養菇的階段性目標。

廢菇包再利用 發揮循環經濟作用力

當國內生產的狼尾草拿去養菇了,草食動物(牛、羊、鹿)缺草的問題將更嚴重了。臺灣的土地面積就這麼小,有沒有可能兩全其美,創造菇農與草農雙贏的局面?在畜試所新竹分所研究同仁的努力下,養完菇的狼尾草廢菇包調製為飼料保健品,進行泌乳牛的飼養試驗。

狼尾草栽培杏鮑菇後的菇包剩餘物對泌乳牛產乳量之影響。

以正常版的乳牛精料為對照組,另以狼尾草菇包粉取代10%精料為試驗組,泌乳牛群(N=16)依泌乳量及泌乳天數採兩兩配對的駢對試驗設計方法,逢機餵飼對照組或試驗組精料共2個月,分別調查試驗期間(2至7月)泌乳量的變化。

試驗結果顯示,試驗前2個月與餵飼試驗期間泌乳牛群,試驗組(藍色)與對照組(紅色)的乳量差異不大,飼養2個月後逐漸表現出泌乳量的差異,且隨夏季到來THI(溫溼度指數)升高,對照組牛隻受熱緊迫的影響,泌乳量顯著下降,而試驗組乳量並未受影響,有機會發展為耐熱緊迫的保健飼料。

臺灣地區近100年平均溫度變化趨勢。(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為菇農、酪農力創雙贏局面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站百年的統計資料分析,溫度逐年升高的趨勢相當明顯,降雨總量不變但降雨天數以每年減少4天趨勢將越加明顯。面對高溫與降雨天數不足的氣候影響,運用熱帶型作物如狼尾草進行養菇,養完菇的菇包再作為精料配方之一,餵飼泌乳牛,可維持夏季熱緊迫期間的泌乳量,深具發展為夏季耐熱緊迫保健飼料的潛力,期待更多的試驗研究支持與業者投入相關的生產,共同為臺灣農業努力。

本文摘錄自中央畜產會出版2019年12月號《畜產報導》,原文標題為〈狼尾草菇包調製為飼料保健品 乳牛泌乳不易受夏季高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