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百科】何謂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超標就等於中毒?

文、製表/ 柯皓翔

近日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的修訂引發爭議,原本食藥署已依程序公告、新增氟派瑞用於茶類的6ppm殘留容許量標準也在3月30日預告刪除,並有60天的評論期廣納各界意見。不過究竟最大殘留容許量代表什麼?又是怎麼被制定出來的?背後有哪些考量?農百科帶你釐清這些先備知識。

不少人常有迷思,以為某種農藥如果在作物上檢出超過「最大殘留容許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就會「毒害」健康。事實上,MRL是一種行政管制值、農產品的生產標準,以確認農民在田間有無正確使用農藥、遵守安全採收期規定,是一種風險管控的手段。

那麼MRL的制定從何而來?首先要先回到農藥的申請流程,一支農藥申請在某作物上合法使用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田間試驗,並根據殘留消退試驗的結果,研擬、審定、公告MRL,評估要件包括每日容許攝入量(ADI)、各類作物攝食量、農藥實際殘留值。

評估的過程中,把一種農藥在某作物上的實際殘留值乘上作物攝食量,可以得到農藥的「實際攝取量」;同樣地,參考實際殘留值所訂定之MRL乘上作物攝食量後,就是農藥的「估算攝取量」。ADI由於是總量管制,因此對一種農藥的毒性,其攝入量還要分別考量其他可能殘留該農藥的作物、算出總和,成為「實際攝取總量」和「估算攝取總量」。

食藥署表示,攝取總量還會控制在ADI的八成之內,原因是化學物質的來源不會只有食物,另外的兩成是水、空氣等其他風險來源。

也就是說,根據訂定的MRL所算出來的估算攝取總量其實還在每日容許攝入量的範圍之內,長期食用不會造成顯著的健康影響。

以下舉氟派瑞用於茶類為例子說明: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曾介紹,進行MRL的評估時,會以農作物無水洗、無去皮、無烹煮,或有生之年每日食用等最壞狀況來模擬情境。

另外,MRL數值也會參考國際標準,並隨著新的毒理評估結果、或考量作物生產而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