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達尼】之二:用物聯網幫維吾爾農民說故事

文/ 黃慶明 圖片提供/ 維吉達尼

(本文章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第一篇請見【維吉達尼】之一:中國維吾爾的「良心」社企如何在新疆扶農

有故事的農戶

春節剛過,許多農戶就找到他們,希望把他們的農產品拉到「網路巴紮」(巴紮:維語裡的「市集」)上賣。之前幫忙在網上吆喝的電商也給劉敬文發來回饋,90%的客戶願意再買新疆的乾果。

原本並不打算長待喀什的劉敬文和張萍,就這樣留了下來,和阿穆一起做起了「和土地有關的事」。2012年3月,剛剛創立的維吉達尼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向帕米爾青年旅社借用了辦公場地,坐在3樓旅社的大露臺上,可以俯瞰新疆最大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和東門外人潮湧動的廣場。維吉達尼就從這裡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

阿穆決定辭去讓人豔羨的公務員工作。阿穆的家人住在離市區約20公里的疏附縣蘭幹鄉吾吉米力克村。父親吐爾遜·吾斯滿16歲時曾考取中專,但當時家裡欠了人民公社200元的債,「那時候在地裡勞動一天賺3塊錢,一個饢(維吾爾族的主食)只賣5分錢」。

他不得不輟學,開始種地替父母還債。阿穆是家中六兄弟裡唯一上了大學的孩子。從新疆昌吉學院外語系畢業後,阿穆應聘過高中英語老師,也當過一年導遊,最後終於實現了父母的心願,在吐爾尕特口岸海關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在經濟落後的南疆,當上公務員算是最好的出路,相當於捧上了「金飯碗」,而進入民營企業並不被看好,「很多人不願意在企業上班,覺得這不算工作,要鐵飯碗才是」。

可是,端上這碗飯才3個月,阿穆就決定辭去這個有點「沒意思」的工作,加入了漢族夥伴們的創業團隊。他把維吉達尼當作了自己終身的事業。

在網上賣農產品,遠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當農產品的短暫保鮮期碰上新疆緩慢的物流系統,在競爭激烈的電子商務領域就變成了災難。很多下了單的客戶等了5、6天以後就退貨,「甚至有客戶嘲笑我們是不是用毛驢在送貨」。

最誇張的一次,客戶等了26天才收到發自喀什的產品。維吉達尼決定改在北京發貨,每個月預估訂單數量,提前從喀什將農產品發往北京合作倉庫。

維吉達尼也不再守著幾家農戶的產品,開始實地走訪,尋找最有良心的農產品。團隊成員每天開著輛東風小康麵包車,輪番聽著屬於80年代的華語歌曲和旋律靈動的維吾爾語歌曲,奔走於喀什、和田、阿克蘇、克州,兩年行程53,000公里。

他們為部分農戶建立了檔案,裡面不只有農戶姓名、年齡、位址、產品和產量等資訊,還記錄了果樹開花結果、農戶施用農家肥的過程。從檔案裡,你還可以看到每個農戶獨有的故事。

馬木提老人從1986年就開始種杏子,已積累了27年的經驗。2013年3月,當維吉達尼的幾個小夥子找到他時,他很吃驚,「我住在這裡幾十年了,第一次聽說在網上可以幫我賣杏乾」。更想不到的是,這個網上巴紮比鄉里的巴紮給力多了,能夠賣得這麼好。

這位製作杏乾的高手總結自己多年的經驗:做一份好杏乾,最大的竅門是需要好脾氣,脾氣好,有耐心,細心地照顧杏樹和曬制杏子,就能收穫好的杏乾;脾氣暴躁,製作出來的杏乾也會不好。

老人的一句「差的果實,不給」,成了維吉達尼的品牌宣言。

馬木提老人對探訪的人說:「我一輩子最困難的就是上學的時候,半天上學,半天打沙棗,日子過得很不好,經常餓著肚子上學。」所以,他心裡想,「一定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受同樣的苦」。

他的大兒子吐合提·吐迪初中畢業後一心想開貨車,馬木提老人東拼西湊籌到8萬元人民幣(約40萬元新臺幣),讓兒子和朋友合夥買了一輛貨車,開始接運送水果等貨品到內地的活。活越接越多,兩個人賣掉舊車,又借錢陸續買了兩輛大貨車,兩人現在分別開一輛,各雇一個司機,輪流開車,拉一次貨去內地就要跑15天。

兒子在喀什市內租了房子,曾經把老人家接到那裡住,但馬木提老人不習慣,而且惦記家裡的地,還是回到了村裡。他覺得,只有農村和土地才適合他。他跟老伴兒帶著一個孫子和一個孫女,守著3畝杏子和5畝麥子,還有十幾隻羊,生活很清淨。

他經常對孩子們說:「現在的生活就是我小時候的夢想。我很滿足,夢想實現了。現在的生活你一定要珍惜」。

買過維吉達尼產品的客戶都會注意到,每一份農產品都有一張「農戶身份證」,配上農戶照片和簡短的留言,比如,「這一袋杏乾是我親手種的,很高興你喜歡。我自己也喜歡吃,祝福您。我是新疆喀什的艾尼江·烏斯音。」用手機掃描旁邊的二維碼,就可以讀到這位農戶的故事。

維吉達尼創始人劉敬文和農戶孩子在一起。

維吉達尼也鼓勵購買者給農戶們寫信、寄明信片。馬木提老人家裡有一個小包裹,放滿了全國各地朋友寄來的明信片。一位顧客在從北京寄來的明信片上說,「果實不需要語言,這味道讓我重新認識了新疆」。農產品和它們背後的故事,向他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有些人甚至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到喀什探訪農戶。

和馬木提老人一樣從不曾離開土地的生產者們,就這樣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了某種情感聯繫。北京的消費者「悶悶」結婚時,把一般人婚禮用的喜糖全部換成了維吉達尼乾果,用新疆傳統布料艾特萊斯絲綢做成的袋子包裝,送給來賓。他還把農戶和劉敬文請到婚禮上,共同見證人生最重要的時刻。

劉敬文說,「悶悶」在公關公司工作,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直接跟土地打交道,現在卻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消費選票」,支持更多生產者堅守自然農法。每一份農產品,都可以回溯到一個農戶的故事,而不僅僅是檢測資料上的指標,或者是遙遠又模糊的「新疆」。

維吉達尼團隊開著這輛小康車奔走南疆探訪農戶。

「我們最在乎的是人,」劉敬文說,他最嚮往的商業關係是帶著溫情的社群關係,「世界上最美好的商業關係莫過於如此,一股濃濃的溫暖通過食物在世界上傳遞,從土地裡傳遞到人,從一個人傳遞到更多的人。」

就像在劉敬文成長的老家廣東湛江,「做腸粉的阿姨就是看著我長大的,她哪好意思在腸粉裡面放不好的?」

「有信仰的乾果,小時候的味道」,沉澱為維吉達尼的價值觀,時時提醒夥伴們做食品行業應該有的敬畏之心,「客戶購買我們的產品,也許就是要送給自己的父母和孩子的」。

這股熟悉的人情味,借由杏乾、蜂蜜、雪菊、核桃、鷹嘴豆和小圓棗,傳遞到消費者手裡,轉化成一種默契的信任關係。2014年,維吉達尼發起「南疆圓棗古樹林,我來養你」淘寶眾籌專案,拯救喀什阿瓦提鄉面臨被砍命運的古棗樹。

1千多棵有2、300年的小圓棗樹,被全國各地數百位元客戶認養,原本無法從小圓棗上賺到錢的農戶,只要好好看顧這些棗樹,就可以收到一筆可觀的收入。

劉敬文並不把維吉達尼定義成一項扶貧事業,而是一個「農戶合作組織」。他更看重的,是與農戶之間的平等關係。(系列之二)


延伸閱讀

【維吉達尼】之一:中國維吾爾的「良心」社企如何在新疆扶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