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種苗前進國際,台灣香蕉研究所今年成立衍生公司

文/ 郭琇真 攝影/ 謝佩穎 製表/ 邱柏綱

臺灣香蕉產業走過半世紀的黃葉病罹病低潮,造就台灣香蕉研究所研發出獨步全球的抗病種苗,近10年來不僅供應蕉農穩定蕉園病情,還外銷非洲莫三比克、菲律賓等國,看好國際市場潛力,今年他們正緊鑼密鼓籌備,預計成立衍生公司,為臺灣香蕉種苗產業開打國際戰。

台蕉5號成長快速 讓黃葉病罹病率下修

台灣香蕉研究所目前1年平均販售的組織培養蕉苗約有300萬株,其中以北蕉和台蕉5號為大宗。根據趙治平觀察,1990年代台灣香蕉研究所尚未研發出抗病品種時,臺灣蕉園黃葉病罹病率大概維持在25%左右,始終降不下來,直到近10年來黃葉病罹病率才逐年下修,目前平均約降到15%。

關鍵在哪?攤開台灣香蕉研究所近10年蕉苗販售統計便可一目了然。2007年賣出270萬株組織培養蕉苗中,高達9成是北蕉,當年台蕉5號剛推出,占比僅有1%;直到2017年賣出317萬株組織培養蕉苗中,其中北蕉和台蕉5號已平分秋色、各占3成。趙治平認為,臺灣蕉園黃葉病罹病率會降低,和台灣香蕉研究所推出的抗病品種蕉苗逐漸為農民接受有很大的關係。
組培苗室外馴化場。

為了進一步控制組織培養蕉苗的來源,近年台灣香蕉研究所建立「原種園」,偌大的玻璃溫室裡,栽種北蕉、寶島蕉、台蕉5號等香蕉品種的健康母樹。趙治平解釋,過去做組織培養蕉苗需到田間挖很多吸芽材料,再回來做病害檢測等篩選,如今有了原種園當繁苗母材,每年可就近觀察植株生長是否健康,確保吸芽苗不帶病,2018年這套制度還通過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的臺灣植物健康種苗驗證體系。

此外,目前台灣香蕉研究所的抗黃葉病品種研發技術獨步全球,早期曾外銷到非洲南部的莫三比克,2006年菲律賓香蕉產區染上黃葉病後,平均1年供應30萬株健康抗病種苗給菲律賓。

趙治平強調,這幾年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其中種苗外銷就以香蕉為主力,台灣香蕉研究所在制定種苗輸出策略上,非臺灣主力品種才輸出,像寶島蕉、台蕉7號,確保種苗外銷不會衝擊到臺蕉產業的發展。

看好眼下技術領先、已培養國際口碑的優勢,台灣香蕉研究所預計2018年成立衍生公司,將所內研發生產部門拉到衍生公司裡,專門從事種苗外銷、技術移轉等工作,為臺灣香蕉種苗產業開打國際戰。

抗病香蕉+種苗 用外銷走向國際

大打團體戰的不只有抗病種苗,2018年上半年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和台灣香蕉研究所合作,目前已在屏東縣枋寮鄉的昌隆農場闢了1塊12.38公頃的香蕉外銷集團產區,並在200位面試者中,挑選出8位新蕉農從事蕉園管理。

台農發與蕉研所合作,在屏東縣枋寮鄉的昌隆農場闢了香蕉外銷集團產區。

這8位蕉農除了每月可領3萬元安家費外,包括土地租金、種苗、肥料、農藥、土壤改良劑、防風支柱、套袋及生產資材等均由台灣香蕉研究所共同採購,田間管理模式也統一由其規劃。

趙治平說,這塊農場也有感染黃葉病,但透過栽種台蕉5號、大北蕉等抗黃葉病品種,再導入模組化的管理技術,能否成功尚無法保證,但相信明年3月的收成,值得拭目以待。

望向遼闊的新蕉園、新蕉農,臺灣香蕉產業走向國際的戰略能否成功雖然還是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走過半世紀的黃葉病罹病低潮,養成了試驗單位和蕉農一身對抗黃葉病的知識體系,或許正如屏東一位蕉農所言:「先得到也是有好處啦!至少我們已學會了與它共存的技術。」

面對衝擊臺蕉產業一世紀的黃葉病問題,蕉農們各自養成一套應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