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黃瀚嶢
家住新北,新店。景美溪一橋之隔就是臺北市,走過去從不感覺跨過了什麼城界。不過到了北岸,安全島上開始出現樹木,冬天葉片落盡,夏天開出繁花,於是知道身在景美了。
但那是什麼樹呢?長久以來我都以為是九芎。那排樹果實小巧,是九芎的樣子。九芎又名小果紫薇,若無花果,光看枝條,與紫薇非常相像。其實植株高矮大致就可辨別,紫薇一般種成多分枝的灌叢,九芎則是單幹喬木。再不,等開花結果就好分了,紫薇有桃紅、粉紫或白花等多種色型,果實較大,約略手搖杯的珍珠大小;九芎果小了足足一倍,不到一公分,只開小白花,連白色都比紫薇淡,大概是花瓣較薄的關係。
無論九芎紫薇,單朵花開完即落,但整樹輪番開放,卻可延續整個夏天,故名百日紅。
因花期長久,紫薇自古是中國、日本的傳統名卉,據說唐代都城遍植百日紅,因皇都又名「紫微宮」,因而得名紫薇。雖沒在古裝劇中看到過,倒在日本神社看到不少紫薇灌叢。臺灣的花圃也愛種紫薇,反倒是第一次在竹北看見九芎種成行道樹時,微微驚訝,原來開始有本土品味了。
九芎是原生植物,全臺灣的溪谷常見,有時可長成參天巨木,因為好繁殖,枝幹截段插在地裡就能生根,常被農家作為分界圍籬,故平原地區有許多九芎相關地名,九芎林九芎根九芎湖,最有名的是宜蘭,宜蘭城最早植九芎為城垣,故名九芎城,如此象徵,怎麼竟沒成為縣樹呢。
九芎樹高,花落時別有意境。九芎種子多,木質乾果裂成六瓣,紛飛出薄片狀的種子,半空中還會旋轉。我在馬路邊發現許多小苗。這麼野,當然是九芎。
直到某次暑熱車陣中,凝視其中一棵,忽然發現它竟開了兩種花:白的是九芎,桃紅的卻是紫薇。才知九芎樹幹嫁接紫薇,已是這麼普及的景色了,兩樹合一,開花的開花,繁殖的繁殖。
一八九七年,日治之初,臺北縣下轄宜蘭支廳,具農業才幹的知事橋口文藏率手下巡視宜蘭,留下的日誌。
如今都是早年風土的重要參考文獻。其中一段:「入員山庄,沿著溝渠種著百日紅,在日本國內是作為庭園的觀賞植物,此地卻為防土崩用,世間真是無奇不有。」那是四月中,九芎才剛冒新葉。要是他們盛夏出巡,就會發現,那其實正是溝渠邊固坡的九芎。
自古就有人弄錯,讓我稍感安慰。但後來路經師大分部,過去以為門邊是一排九芎,卻發現又是紫薇嫁接九芎,還是受到了打擊。
作者 黃瀚嶢
森林系畢業,自由接案,生態圖文創作者。作品包含兒童繪本《圍籬上的小黑點》與散文創作《沒口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