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產牛價值最大化 楊鎵燡建構精緻產銷:獲生產履歷、CAS 驗證 跨足餐廳、機能產品

透過縝密規劃產品線、打造品牌、開設餐廳等策略,楊鎵燡在國產牛業者中獨樹一格,獲得十大神農等殊榮。

透過縝密規劃產品線、打造品牌、開設餐廳等策略,楊鎵燡在國產牛業者中獨樹一格,獲得十大神農等殊榮。

撰文╱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從料理三千煩惱絲的美髮師返鄉從農,到十大神農得主、打造完整的國產牛肉產銷鏈與「御牧牛」等自有品牌,楊鎵燡投入畜牧業已經21個年頭。從育種、畜牧到產品銷售,他控制肉質穩定之外,依照部位與品種設計最適合的產品定位,並取得CAS等認證,讓國產牛肉價值最大化,不只是街邊小吃的稱職主角,應用於高級西餐、火鍋也同樣耀眼,甚至能走出機能性食品的獨特道路。

國產牛規模不算大,在農業獎項曝光機率也不高,2013年十大神農獎首次頒給肉牛業者――當時正式投入養牛9年、40歲的楊鎵燡,以該屆最年輕之姿摘下臺灣農業界奧斯卡。12年後今日,楊鎵燡畜牧場仍在嘉義縣六腳鄉的朴子溪畔,鄰近田間仍然種植狼尾草等牧草,仍然是國內唯一享有神農獎殊榮的肉牛業者。

不同的是,楊鎵燡在得獎前為推廣產品所開設的牛肉專賣店兼餐廳「御牛殿」嘉義店,已移到「永在食安大樓」,空間明亮時髦,自助吧旁冷藏櫃內展售頂級分切肉真空包,以及牛肉乾、黃牛滴牛精等產品,與提供給消費者加購的紅酒、義式冰淇淋並列。

楊鎵燡「御牛殿」嘉義店去(2024)年搬遷至永在食安大樓,營造時髦空間。
楊鎵燡「御牛殿」嘉義店去(2024)年搬遷至永在食安大樓,營造時髦空間。

打通生產到銷售 首創「一條牛」模式

從養牛、開牛肉專賣店,再跨足餐飲食品,到牧場取得生產履歷驗證、獲頒神農獎,楊鎵燡寫下多個第一。建立農牧循環經濟的肉牛飼育模式、成立產銷履歷國產牛肉品牌「御牧牛」、「御牛殿」結合牛肉專賣和餐飲的複合式經營,年近而立才養牛的他,是臺灣第一個從生產走到銷售的「一條牛」業者。

出生於務農家庭,楊鎵燡說,家裡過去主要與工廠契作種植外銷毛豆、牛蒡等,外銷有一定規格,不合格的「格外品」就變下腳料,「每1公噸裡就有200多公斤下腳料,不良率約20%,下腳料堆積在田裡,久了散發惡臭。」他心想,「既然賣不出去,牛吃格外品比較多」,決定乾脆用下腳料養牛。2002年左右,他開始每週收10多頭小牛,2004年在家鄉取得6分地,正式成立楊鎵燡牧場,飼養規模達600頭,4年後便成立鈜景國產肉品專賣店,姊弟攜手,各在臺北東門市場、嘉義縣政府附近設點銷售牛肉。與臺南牛肉湯的溫體牛肉不同,楊鎵燡選擇拓展「冷藏牛肉」市場,2011年率先通過國產冷藏牛肉CAS驗證,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擁有CAS驗證的冷藏牛肉。

開餐廳、投入料理研究 盼讓消費者認識品味臺灣牛

但是產銷履歷牧場、CAS驗證,當時並不是銷售上的保證。「我在東門(店)連續虧了3年。」支持楊鎵燡苦撐的,是《臺美牛肉議定書》擴大美牛進口後,發現美牛含瘦肉精引起輿論,推促國產牛肉價格一路上漲。他坦言,在10多年前,多數臺灣人對本土牛肉的看法絕對是「沒有進口牛肉好吃,價格又高,誰要買?」

「以前肉很難賣,所以才要開餐廳呀!」楊鎵燡說,當時為了爭取市場認同,投入品種、飼養、分切、熟成、料理研究,教育消費者怎麼品味臺灣牛,不遺餘力。

他建分切室、開餐廳、買配送車,花了好一大筆錢,為了加緊銷售,又簽下臺北店面,每月要扛店租、營銷、人事費用,為了配送品質穩定,購買冷藏物流車,建立冷鏈產銷系統,並以精細分切加上溼式熟成;為不同料理需求提供最適合的部位,成為米其林餐廳的指定國產牛肉。可是多角化經營的終點在哪裡?最終收益能追得上開銷嗎?楊鎵燡不知道,也沒有人能告訴他停損點。

「剛得到獎的那幾年,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時期。」得到神農獎後,面對媒體來訪,楊鎵燡經常示範手沖牛肉湯,熱湯注進碗裡,生牛肉轉成玫瑰粉,他堆起笑容催促人要趁燒吃,猛然想起處理不完的事,覺得自己才是扌冒咧燒(臺語mooh–leh sio,抱著燒)。

楊鎵燡選擇拓展冷藏牛肉市場,並取得CAS認證,御牛殿是主要銷售通路之一。(攝影╱吳尚鴻)
楊鎵燡選擇拓展冷藏牛肉市場,並取得CAS認證,御牛殿是主要銷售通路之一。(攝影╱吳尚鴻)
手沖牛肉是楊鎵燡牛肉餐廳的招牌菜色之一,隨著熱湯加入碗中,生牛肉也轉為玫瑰粉色。(攝影╱吳尚鴻)
手沖牛肉是楊鎵燡牛肉餐廳的招牌菜色之一,隨著熱湯加入碗中,生牛肉也轉為玫瑰粉色。(攝影╱吳尚鴻)

追求黃牛育種夢想不輟 強調牛肉風味凸顯性狀特色

來到楊鎵燡的牧場,最大特色便是獨立的育種專區,裡頭飼養2頭純種黃牛種牛,用以雜交不同品種母牛,利用「換種」避免近親交配,維持牛隻的健康。過往國產肉牛主要肉源來自乳牛場的仔公牛,即黑白牛「荷士登」品種,但因為公牛的活動力強,不利於肥育,所以多採用閹割處理,降低雄性激素以提升油花。

目前牧場牛隻包含純黃牛、混種黃牛與荷士登牛,其中黃牛與安格斯牛配種經過楊鎵燡多年嘗試。
目前牧場牛隻包含純黃牛、混種黃牛與荷士登牛,其中黃牛與安格斯牛配種經過楊鎵燡多年嘗試。

楊鎵燡於2013年與農委會(今農業部)畜產試驗所簽署非專屬授權技術移轉「台灣黃牛種牛群繁殖及飼養管理技術」,這項技轉對臺灣黃牛保種及黃牛產業鏈有重大意義。2017年農委會推動國外肉種牛引進計劃,楊鎵燡也先後引進30頭澳大利亞安格斯牛,其中有些懷孕母牛。

楊鎵燡表示,他把引進的安格斯牛與純種黃牛雜交配種,想借鏡日本飼養和牛的雜交經驗,選育出新的品種。無論安格斯或和牛都是生活在溫帶,不易適應臺灣高溫氣候,容易致病,也容易食慾不振,不利肥育,而黃牛不同,黃牛是本土優勢品種,高溫下也能正常生活,可以照常吃喝,照常活動。

他本想取安格斯的肥育、黃牛的肉香,沒料到卻配出安格斯的肉水、黃牛的低換肉率,由於第一代雜交的「50%黃牛50%安格斯」F1品種不如理想,在場內得到一大群「不上不下」的牛。屠宰出來的答案血淋淋,他只好重來一次。

一頭牛從出生到肥育至少2年,兩代便是4年以上的研究,楊鎵燡努力琢磨,想辦法選育出更好的肉質。至第二代雜交時,他終於找出純血黃牛交雜F1品種的「75%黃牛25%安格斯」F2品種,但這只是「稍微滿意」,到現在他還是覺得不夠好。

強調牛肉風味凸顯性狀特色 自植牧草確保肉質穩定

「我不是把油花當成首要目標,牛肉的風味才是我的優先考量,純種安格斯與純種黃牛雜交得到的F1品種換肉率很漂亮,一天可以長到1到1.3公斤,比純種黃牛的700公克快很多,但是肉不夠嫩、油花不多,最重要是肉不香,沒辦法凸顯性狀的特色。」

國產肉牛的飼養,一直以來都是在氣溫、環境、品種等限制下找破口,他設法利用產地青貯自給芻料飲食改善肉質表現的穩定度。2009年政府推出小地主大佃農計畫後不久,楊鎵燡便積極藉政策承租土地,採購牧草收割機,擴大牧草等飼料作物的契作面積,建立農牧配合的畜牧方式。

經營10多年後,自有草場加上與老農契作種植的青割玉米,共有20多公頃的飼料來源,而他自己種植的15公頃狼尾草,則利用設備處理過的糞汙當肥料,成為循環牧場的示範。遠遠的草原中央,是為青貯飼料所建造的水泥倉體,裡頭存放一季的青割玉米大約是800至900公噸,這使得他的牧場芻料自給率達到80%,常年性外購只有20%,多是補充用的豆渣與精料。

楊鎵燡以自有草場供應牧草,作為芻料的主要來源,讓肉質表現更穩定。
楊鎵燡以自有草場供應牧草,作為芻料的主要來源,讓肉質表現更穩定。

依品種、部位設計產品線 多元生產追求牛肉最高價值

牧場目前規模維持在700頭上下,飼有純黃牛70多頭、荷士登牛400多頭、混種黃牛70多頭。楊鎵燡按品種與部位特性,設計不同適合的產品線,他認為養牛最終要看料理者怎麼選用與匹配。「按用途去選最適合的肉,設法使總產量達到最高價值的運用,才是比較正確的作法。」

他舉例,高級的沙朗、菲力、紐約客、板腱部位採用溼式熟成,作為真空冷藏包裝新鮮販售,特殊料理部位的內臟、牛骨、牛油等則冷凍包裝出貨,其他則可加工為牛肉丸、牛肉乾、紅燒牛肉調理包等。尤其是油花比例較少的黃牛,把缺點轉化為養生族重視的健康優點,特別開發「滴牛肉精」產品,用具有牛磺酸、鐵、鋅、維生素B12、肌肽等高營養素的清爽滋味,使得國產牛肉走進機能食品市場,提升經濟價值。

發展至今,楊鎵燡走出不靠「販仔」(盤商)的路,總體產量靠自有品牌與自有餐廳銷售便達到九成;其中自有通路與餐廳的生肉銷售占60%,其餘加工為食品,僅少量由業務通路去化。

不過,近來傳出小牛一隻價格高達6,000甚至8,000元,肉牛業者大喊吃不消。楊鎵燡說,「因為開放進口紐乳的關係,兩年前政策已經提早鼓勵乳牛場淘汰老牛,母牛數量減少,生產小牛(肉牛來源)也減少,現在面臨沒牛可養的情況。」

楊鎵燡預測最壞狀況,「屠宰場將沒牛可殺,國產牛肉未來會愈來愈少。」他說這不是危言聳聽,想把牛群放大的重點在牛種來源,這不是仰賴人工授精便可達成,希望政府在檢疫措施等方面擴大協助,增加牛隻輸入肥育或做種牛,更治本的方案則是結合森林地規劃種牛放牧專區,建立臺灣自己的種牛來源。

預見未來時勢,楊鎵燡已提前布局。來到他新標下的隔壁店面,他打算再開一家複合式咖啡館,結合嘉義優鮮選物與農產品直播銷售平臺,聯合嘉義優鮮品牌一起「打群架」。他同時投入食品加工事業,未來預期技轉、引進更多不同的牛肉產品線,朝向「高機能」與「聯名」方向開發特色產品,把牧場中的牛隻價值拉到最高,是他為自己設定的下一段衝刺目標。

楊鎵燡開發牛肉加工品,除了常見的牛肉乾,也研發滴牛肉精,瞄準養生族走進機能食品市場。
楊鎵燡開發牛肉加工品,除了常見的牛肉乾,也研發滴牛肉精,瞄準養生族走進機能食品市場。
御牛殿開發火鍋等各種料理,未來打算持續開設店面,並拓展更多元產品,拉高國產牛的價值。
御牛殿開發火鍋等各種料理,未來打算持續開設店面,並拓展更多元產品,拉高國產牛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