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吃飯】吃飯配故事:二百年的承諾

燉牛犢頭就像清燉半筋半肉的牛肉一樣,入口即化又膠質豐富,為了解膩會搭配用雞蛋、芥末、刺山甘和酸黃瓜做的Gribiche 醬。

燉牛犢頭就像清燉半筋半肉的牛肉一樣,入口即化又膠質豐富,為了解膩會搭配用雞蛋、芥末、刺山甘和酸黃瓜做的Gribiche 醬。

文字╱攝影 何桂育

週末到勃根地訪友,朋友帶我去一家道地的小館,嚐到了極美味的「燉牛犢頭肉」。這是一道將小牛頭所有能吃的部位去骨留肉捲成一圈,切片後和蔬菜一同燉煮的料理。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膠質滿滿入口即化,有點像半筋半肉的清燉牛肉。

牛犢頭肉是道法國傳統料理,不過一開始時,人們吃的是豬頭肉,而非牛犢頭肉。這道菜的出現,是法國大革命時,人們極為討厭不願改革的國王路易十六,當時許多諷刺漫畫因此將國王畫成一頭肥豬的形象。後來逃亡失敗,路易十六於一七九三年一月二十一日上了斷頭臺,就在這天,人們為了慶祝國王被砍頭而吃豬頭肉。此後每年的一月二十一日這天,就流傳著吃豬頭肉慶祝的習俗,直到一八四八年從豬頭變成了小牛頭。這個轉變沒有明確可考的史料,只懷疑當年在七月王朝(也稱奧爾良王朝)的末期統治下,社會氣氛日趨保守封閉才改用小牛頭慶祝。這道牛犢頭肉就這樣流傳至今,在一些傳統小館還能吃到,也曾經是法國總統席哈克最喜歡的菜餚之一。

對我來說,這就是法式料理迷人的地方,一道菜一個故事,吃著盤中的佳餚搭配歷史,就像是穿越時空一樣。而這麼想的絕對不只我一人,十九世紀的法國文豪大仲馬除了寫下《基督山恩仇記》、《瑪歌王后》等文學作品之外,還是他那個時代的美食家,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寫下《美食大辭典》,收錄了三千多道菜的食譜與歷史典故。

接著我們再來場餐桌的時空之旅吧!這次的時間更往前,到十六世紀亨利四世時代,他就是剛剛那位被人們推上斷頭臺的國王路易十六的祖先,也是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

法國波旁王朝的前一個王朝,是在宗教戰爭中廝殺絕後的瓦盧瓦王朝,因此,歷經了三十多年宗教戰爭死傷無數的亨利四世登基後,為避免繼續爭鬥,從新教胡格諾派改信天主教,並頒布南特詔令,讓新教徒享有信仰自由。然而此時法國早因為長年戰亂國庫空虛,經濟衰敗且民不聊生。喜歡吃「燉雞鍋」(La Poule au Pot)這道菜的亨利四世說:「如果上帝給我更多的壽命,我會讓王國內的每個農民鍋子裡都有一隻雞!」

「燉雞鍋」就此流傳下來,這是一道將整隻母雞和馬鈴薯、紅蘿蔔、蕪菁等蔬菜一起放到鍋裡小火慢燉的冬季菜餚。而法國的米其林二星餐廳廚師Jean-François Piège,在巴黎市中心開了提供傳統菜色的小館,就以「燉雞鍋」命名,這道菜也是小館的招牌。

旅法年輕臺灣廚師林昆翰的「燉雞鍋」。
旅法年輕臺灣廚師林昆翰的「燉雞鍋」。

作者 何桂育 Kuei Yu HO

旅法設計師,經營以巴黎各種藝術、時尚與設計展演第一手報導的臉書專頁「巴黎不打烊」。另外同時經營以法國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巴黎不打烊」Podcast和以法國飲食文化和展覽為主要內容的「巴黎不打烊」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