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3.0】如何投入有機農業生產?農場規劃為關鍵,預防風險即為降低成本

內容提供/豐年雜誌 文/林書帆 攝影/謝佩穎
臺灣有機農業發展至今,除了少量多樣化生產,也朝向規模化生產,各有不同經營模式與目標通路。注重食品安全、友善環境之外,有機農民亦面臨穩定產量、收益等課題。除了符合《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如何擬定經營方針策略至為關鍵。隨著《有機農業促進法》推動,預期鼓勵更多農民投入有機農業生產行列,但投入或轉型有機農業之前,應先確立自身定位,再進行合宜的農場設計,一起來看看不同規模的有機農場,各有哪些發展策略。

生態調節微氣候,提升農業生產良率

有機農業經營獲利很重要,但如何與生態環境共存共榮也是重要一環。位在臺南市官田區的時生永續農場規劃約2分生態池,由於大多農民認為其沒有產值,即使設置也多位於農場外圍或畸零地,具園藝學背景的場長李惟裕卻將生態池視為農場心臟,置於農場中央,並在農場種植上千棵小葉欖仁等常綠樹木,他說明:「園藝學學理中,水體可調節微氣候,當溫度提高,水蒸氣上升至樹冠,被阻擋後下沉,可以帶動農場空氣循環。」

微氣候也是提升產品品質的因素之一,雖然生態池使生產面積變小,但產品良率提高後,便無須花費過多時間、人力成本處理次級品,也因此有更多心力營造環境與作物共生共榮的環境。

時生永續農場堆肥材料來自周邊酪農場,定期翻堆牛糞,至腐植質完全成熟再施用,以維護土壤健康。

除了調節微氣候之外,時生永續農場劃分為生產、生態區,雖然實際土地利用率僅50%~60%,有機農產品的產量卻未因此下降。由於葉菜類會與雜草競生,因此生產區須做好雜草管理與病蟲害防治,生態區及農場外圍則營造昆蟲喜歡的棲息環境,例如以雜草、樹木作為隔離帶,以降低昆蟲進入生產區誘因,副場長曾楞瑄也藉此長期觀察昆蟲生態,歸納病蟲害好發時節,提前進行預防措施。

農場規劃設計導向預防風險,降低經營成本

時生永續農場作物以葉菜類、大果番茄、玉女番茄為主,農場面積約7.6公頃,分為5塊田區,其中溫室超過70間。農場規劃設計可以看出李惟裕的巧思,例如溫室排列整齊,開口朝同一方位,這是為了避免溫室交錯建置,而阻擋空氣流動。

此外,溫室設計兩側進出口,靠近馬路一側專供農業機械、採收進出,另一側走道僅供巡視,以降低頻繁走動帶入病原的風險。擔任農委會友善耕作環境推廣團體審議委員、《有機農業促進法》相關子法研議委員的李惟裕,擁有許多農場經營及輔導經驗,他建議無論農場多大,都須事先規劃,再開始投入執行,否則容易增加營運成本。

時生永續農場南面以竹林作為隔離帶,防止農藥飄移汙染;由於迎南側受風強,也避免強風直接衝擊溫室。

有機農業生產無法使用化學性資材,因此預防是重要關鍵,可透過清園、淹水等方式處理。李惟裕認為,最重要的是落實《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基準》,以及選對防治時機。擅長有機種植與環境監測的時生永續農場團隊夥伴李立安舉例,種植葉菜類前可先以成本較低的蘇力菌、菸草水等有機防治資材,針對較常見的蚜蟲、斜紋夜蛾等進行全面防治,植株生長期間須時常關注生長狀況,採收後也須進行清園,避免害蟲、病原滋生。

有機作物健康加分靠土壤,依土壤性質合理化施肥

「土壤地力恢復後,會比較好種,植株健康的話較不易得病。」李惟裕說,時生永續農場運用周邊畜牧場牛糞、農場作物殘渣製作堆肥,約1個多月進行翻堆,混合新、舊菌種,使其充分發酵,堆肥越翻越黑,至完全腐熟後再施用,約半年施用1次堆肥,1分地約施用1公噸,其肥分不高,但可增加土壤腐植質、透氣性。

充足腐植質可避免土壤硬化,減少病蟲害發生率,但農地需要多少肥分、腐植質才足夠?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副教授黃裕銘表示,這要看土壤性質,土壤大致可分為壤質、砂質、黏質,其中黏質土壤孔隙率雖然大於砂質土壤,但因其孔隙較小,水分、空氣不易滲透,因此須施用腐植質較高的堆肥,使土壤團粒化,以增大土壤孔隙;而砂質土壤因孔隙較大,容易排水,建議施肥方式為少量多次,有機農業生產除了須施用腐植質含量高的堆肥,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之外,可增加粕類堆肥比率,以穩定供應氮養分。

有機農場規模化為竹林有機農場經營目標之一,針對員工屬性訂定明確工作目標、詳實記錄每日工作量,才能達到效率平衡。(攝影/林韋言)

投入有機農業生產前,耕地及作物選擇方面,黃裕銘建議先評估土地是否面臨天然災害風險,例如淹水、海水入侵,並考量排水、通風性等等。此外也須選擇合適作物,若土壤無法種植該類作物,則必須排除相關障礙,例如種植田菁類等豆科作物作為綠肥,以軟化不透水的犁底層,或以農業機械翻犁,增加土壤滲透性,而酸性土壤若要種植十字花科作物,則須增加土壤酸鹼值。

除了施用堆肥改良土壤,也能利用有機質肥料提升產品品質,但施用時機須視肥料分解速率及作物養分需求。黃裕銘以小白菜4週生長期為例,最後1週為生長高峰期,因植株較大,需要足夠養分才得以生長,此時期應以易分解肥料追肥,植株易吸收,合理化施肥才能避免浪費肥料。

盤點農場周邊資源,專業分工維持農場營運

嘉南平原是水稻主要產地,而臺南市有許多酪農場,官田區更是菱角產地,李惟裕剛來此地時,便盤點農場周邊資源,利用農業廢棄物作為堆肥來源。他表示,回到農場經營的成本結構中,並非所有東西都須購買,只須支付少量運費就能運用酪農場牛糞製成堆肥。

人力資源面向也是相同道理,雖然農場人力精實,李惟裕另外透過包工方式串聯地方資源。他舉例,可與農機行談妥長期合作模式,當農業機械損壞時,願意前來修理,他也算是隱性夥伴,負責維修農業機械,但無須支付月薪,透過專業分工彈性支持農場運作。

時生永續農場除了主力幹部之外,也與社區長者合作,考量員工每天長時間工作,除了營造良好工作環境,少些制度化管理、多些人情味。

除了具環境監測、作物管理、農業機械、採後處理等6位農業背景幹部,加上在地長者支援,不到20位工作夥伴,農場年產量卻可以20%~30%穩定成長,且溫室與露天種植皆有穩定產值,靠的是李惟裕的經營策略,「農場還是要回到專業化,有機種植品質不能妥協。」他認為,農場不應像公司採嚴格管理制度,而要多點人情味,相應的員工也會更為細心注意農場種種細節,若夥伴能幫忙多注意1分,農場就可以減少損失2分。

專業分工,不僅是面對擴大規模與生產轉型的課題,也是李惟裕維持經營品質的策略,對於小農而言,即使無法再增添多餘人力,也可轉向經營社區網路,擁有長期穩定的消費者認同。而對於須面對來自通路的陌生客源的農民來說,穩定產量及品質是重要條件,在友善環境的原則下,運用高效率資源規劃、科學化經營管理,實能為有機農業更添助力。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9年1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