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身世錄】減料也能加價

Bon.nu餐廳創辦人来栖けい(Kurusu Kei)的蟹湯,只用處女蟳(連肉帶殼)、水、鹽,等賓客上桌才烹製,蟹黃透過高速攪拌帶出滑順的口感。

Bon.nu餐廳創辦人来栖けい(Kurusu Kei)的蟹湯,只用處女蟳(連肉帶殼)、水、鹽,等賓客上桌才烹製,蟹黃透過高速攪拌帶出滑順的口感。

文字/攝影 陳靜宜

某天與友人相約在一家精緻的高級餐廳用餐,看得出店家花很多心思在食材上,主廚資歷也厲害,不過同桌的朋友吃完後說了一句話:「我們順路去吃根豬血糕再回家吧。」深得我心。有時花了很多錢,卻只吃了一場寂寞。

那是一家普通的豬血糕攤,就是跟中央工廠批貨,加熱後沾滿花生粉跟香菜,過手販售那種,沒什麼技術難度,平時我不屑一顧,不過在那刻,豬血糕缺點所帶出的真實感,讓我得以重新落入人間。

明明是一家高檔時尚的餐廳,為什麼會這樣?當一道食物疊加越來越多元素,它會變得越來越獨特,以技術上來說,難度也變高,然而有時卻會跟人們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因為它脫離了人們的熟悉圈,走向一個陌生的境地。感官面上,知道自己在嚐一款好吃的食物;在情感面上卻沒什麼抓地力。

我思索著,在這個商業導向所建構的邏輯思維裡,我們的餐飲潮流是否過於捨本逐末了呢?食物複雜度變高,價格也疊加上去,「加料加價」聽起來天經地義,不過我們是否有機會思考:「減料加價」的可能性。

早在十年前,「植竹流」餐廳的日籍負責人兼主廚植竹隆政在臺開業,透過餐廳將「減法料理」概念帶到臺北。只是走得太前面,當時臺灣連店家數、食材的變化、味道的堆疊都不算普及,不像現在,新開的餐廳多到來不及吃,各種菜系、流派林立,他的餐廳也在數年後撤離臺灣。這不讓人意外,因為必須先要足夠的多,才能有辦法減,然而當時環境還不夠「多」,哪會想到要走到下下步的「減」呢?

這樣說會不會太抽象?舉書寫為例,作者在書寫時堆疊一些瑰麗的詞藻,別以為是自己程度差看不懂,而感到懊惱或沮喪,有時他並非要說明自己的知道,不過是用來掩蓋自己的不知道,這時你就需要來一支不怎麼樣的豬血糕了。

日本Bon.nu餐廳創辦人来栖けい(Kurusu Kei)日前受邀來臺客座,我有幸參與餐會,他顛覆許多餐飲界目前的主流觀念,認為連烹煮的時間都要「減」,他會等客人坐定後才開始備餐,甚至刻意製造出快要來不及的臨界點,「久熬的湯,不僅香氣消失,還會出現不必要的雜味,我相信烹調時間越短,越能保留食物香氣。」

近年很流行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提出的「斷捨離」概念,不過「捨」並非不假思索地捨,而是清空不必要的,才有空間留給真正重要的。那麼,什麼是真正重要的?當重要的東西清晰到一定程度,就能形成一種信念,那個信念能強大到連捨都不用,而是打從一開始不必要的東西就不會出現。

植竹隆政提倡減法料理,此為他當年在臺灣推出的菜式「日本知床鱈魚白子佐巴薩米克醋與芝麻葉」。
植竹隆政提倡減法料理,此為他當年在臺灣推出的菜式「日本知床鱈魚白子佐巴薩米克醋與芝麻葉」。

作者 陳靜宜

臺南人,相信人離不開食物、食物也離不開人,熱愛飲食文化,從事美食報導二十年。擔任雜誌專欄作家與特約採訪,出版《喔,臺味原來如此》、《啊,這味道》、《臺味》等書,曾為媒體評為臺灣九大餐飲影響力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