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為愛「豆」留

小學堂夏令營在炎熱的七月登場,為了讓工作夥伴們更有鬥志,我堅持在課餘時間為大家烹煮午餐,而今年最大的挑戰是,有一位夥伴是吃蛋奶素的,不吃蔥蒜。不管是料理葷素菜餚,薑、蔥、蒜都是我隨手入鍋的必需品,突然之間,像是個被束縛住手腳的舞者,無法施展。同時也升起了勝負欲,如果沒有蔥蒜就要敗下陣來?

鄉間小路
【臺灣原生種】臺灣雲豹 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

臺灣雲豹全身遍布特殊雲紋斑點,腳掌寬大厚實、四肢粗短,大眼粉鼻、耳形圓潤,是可愛得讓人心顫,卻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大型貓科動物。體長可達一百二十公分,尾長約七十至九十公分,體重介於十五至三十公斤,雄性體型較雌性大些。

在嫁接植株的樹下,可清楚看見兩種不同直徑的子房,圖中央紅花之間有大幼果的是紫薇,兩邊幼果較密的是九芎。
鄉間小路
【林間散步】九芎城與紫微宮

家住新北,新店。景美溪一橋之隔就是臺北市,走過去從不感覺跨過了什麼城界。不過到了北岸,安全島上開始出現樹木,冬天葉片落盡,夏天開出繁花,於是知道身在景美了。

但那是什麼樹呢?長久以來我都以為是九芎。那排樹果實小巧,是九芎的樣子。九芎又名小果紫薇,若無花果,光看枝條,與紫薇非常相像。

用各種茶杯試同一款茶。
鄉間小路
【四方茶話】淺談茶杯

從我學茶開始,最喜歡買的就是茶杯,原因在杯子價格是茶具中自己稍微負擔得起的。基礎的白瓷杯到陶杯都有。但當我訪問「無事生活」三姊妹,關於茶具要怎麼挑選購買的時候,她們卻異口同聲地說:看喝什麼茶;尤其反過來追問我:看你平常喝什麼茶?

夜爬三汀山,至少還有夜景可賞,算是疲勞的三進給的一點安慰。
鄉間小路
【山路跑旅】我的夜訓心流

這陣子實在熱得過分,訓練變得難以忍受。多數情況下,你只能選擇在無風的樹林裡被悶壞,或在無遮蔽的太陽下被晒到蒸發(除非你不挑天氣,那也能選擇冒午後雷陣雨的風險,然後被淋溼,或滑跤到懷疑人生)。

天氣的各種為難,光想到出門訓練就感覺皮膚黏膩發燙。但逃避訓練儘管身體舒服,內心怎麼也過不去。

日治時期,站前筆直道路曾是內埔與鹿滿之間的運蔗輕便鐵道。
鄉間小路
【阿里山鐵道物語】鹿麻產車站:巡禮伯公廟,聆聽客家人的林鐵往事

隨著鹿麻產車站啟用,造訪的旅人越來越多。有人慕名而來,只為目睹小火車的魅力;有的人則對這座獨特的木造車站建築情有獨鍾。有人期待能與狗狗站長「波吉」巧遇,並享受騎著單車欣賞鐵道田園風情;有些人則希望在此探索菸葉文化的足跡……對於喜愛生活與文化的我而言,無論哪一個季節,鹿麻產總能帶來驚喜與發現。

土豆收成的風景,是澎湖婦女辛勤的勞動成果。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剝開一顆土豆的思念

臺北的夏天總讓人煩悶,空氣潮溼、日頭不明朗⋯⋯我站在陽臺望著剛洗晾好的衣服,忽然間想起澎湖那片鹹爽的海風,與田間飄來的泥土香氣。

澎湖的土地不肥沃,水源也珍貴,但偏偏多風、少雨,土質沙礫含量高,恰好最適合種土豆。夏天在社區裡散步時,總會在用一塊塊石頭砌起的「菜宅」裡,見到土豆叢茂密的綠意。

醬菜鋪母女倆皮膚怎麼那麼好!是吃醬菜的緣故嗎?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一定有它的道理在──嘉義東市場

東市場的豬肉販售區,還留有日治時期以檜木建造的桁架,上頭掛了數條粗鐵鏈,「這是吊豬用的,以前要自己處理整隻。」─我想像那豬隻高掛場景─震撼。如今,不必從頭自己來,大哥切著三層肉說:「半夜會有取骨師先來處理,我們都笑說,他們是『撿骨』的!」

甜點是用白丁蝦做的冰沙,佐以海綿蛋糕、蘋果和海葡萄。單吃冰沙是新鮮的蝦味,但和海綿蛋糕、蘋果和海葡萄一起入口,豐富有趣的變化和層次感在口中迸發,是一道充滿矛盾和創意的甜點。
鄉間小路
【不只是吃飯】餐盤裡的風土民情

回到臺灣,朋友帶我去吃一間位於臺北市仁愛路巷子裡的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餐廳負責開門迎賓的,是一位法國籍的侍者。以為要吃法餐?但桌上放的是筷子,原來我們要吃的是新式臺菜。

新式臺菜是什麼?離開臺灣到法國求學工作定居二十多年,我已經遠離臺灣社會,不知道什麼是新式臺菜,但在這一頓晚餐中,吃出新式臺菜的端倪和我不認識的臺灣。

糖藕粥
鄉間小路
【百元風味鈔】夏季的浪漫收尾:糖藕粥

八月份日頭仍然毒辣,市場上卻悄悄出現了蓮藕,預告著秋季即將來臨。

蓮花全株都有食用價值,花瓣可以供佛、煮蓮花茶,甚至裹粉油炸食用;蓮子不論是鮮食、煮湯、蜜漬都美味;當蓮子採收完畢,還有藏在泥水中的地下莖─蓮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