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5年10月號 島內移居自足記

生活在他方,是一種美好但可實踐的想像。人無法選擇在哪裡出生、成長,但也許,至少有比較高的可能性,可以選擇有能力之後要居住在哪裡、過什麼樣的生活──生活的樣貌,取決人與環境如何互動。

島嶼不大,山卻很多,不管居處何方,海幾乎都在身旁。城市與鄉村的距離並不遙遠──這是臺灣獨有、放諸世界也少見的地理條件──假如感覺生活欺騙了你,不妨試著換個地方待待看。

受訪者 李寶蓮 《女農討山誌》作者李寶蓮,移居梨山逾二十五年。
鄉間小路
【理想移居自足指南】實踐者對話:遇見種種困難,都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感

奔忙於效率至上的現代都市,島內移居期待半農勞動,成為許多人暗自嚮往的生活,脫離看似徒勞的生存迴圈,想要親近土地,實現某種程度的自給自足。為此,編輯部邀請了兩組移居山林,半農半X的實踐者:獨自在梨山生活超過二十五年的李寶蓮,以及在臺東鹿野共同生活近十年的「共農共食」團體,透過她們的經驗對話,呈現獨自移居與團體合作兩種截然不同的樣貌。

鄉間小路
【移居CHECK LIST】實踐者提醒:移居狀況先想想

土地╱居住問題

李寶蓮(以下簡稱寶):現今臺灣農地被炒作,是一個難以突破的客觀障礙,導致真心想在土地上生活的人很難取得土地。

共農共食(以下簡稱農):土地租賃的不穩定性是可能面臨的最大問題。經常遇到地主有其他規劃、租約到期或被轉租給他人等情況。

鄉間小路
【半農半寫作】機智的移居,如魚得水

「每天來菜園不一定是工作,家裡的果皮菜渣,我也會拿到菜園當覆蓋物。」李盈瑩穿著白襯衫、工作褲和雨鞋,戴著草編帽,手拿鐮刀,站在近午的菜園中穿梭、工作,一身優雅乾爽,對照在太陽底下兩小時就像是各自經歷大雨的我與攝影師,她顯得游刃有餘。

鄉間小路
【半農半木作】在南澳蓋小屋的山小日子

「十九歲那年,我就想哪天是不是能在這裡蓋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屋。」站在渺無人煙的郊野、施作進度已略見雛型的木構骨架旁,蔡山緩緩說出少時夢想。大約同個時期,二〇一〇年左右,蔡山的父親,在地人稱「阿江」的陳昌江正開始提倡「南澳自然田」,引領了一波南澳打工換宿、體驗自然農法,以及下鄉、移居的風潮。

鄉間小路
【半農半音樂】和你一起,輕快的生活

「我們移居不是什麼華麗轉身,就是要想辦法生活下去。」臺東長濱的天氣晴,亮晃晃的陽光穿透稀稀疏疏的葉子,打在「長濱船團基地」上,陳冠宇坐得四平八穩,一旁的以莉.高露(Ilid Kaolo)爽朗的笑說:「很多人以為我們當初去南澳種田是因為很有錢,怎麼可能?有一次我們正手工打稻穀的時候,一個路人經過,說在公視看過我們,形容說:『你們就是在臺北走投無路來這邊種田的!』某個程度來說,也不能說他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