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次做青蔥醬就成功,不枉費我淚流不止。
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蔥勁十足

緊張忙碌一整天之後,想要放鬆的途徑往往是最不健康的,像是鹽酥雞,或是喝啤酒配熱炒。如果是我自己一個人,毫無懸念,當然是鹽酥雞與一切鹽酥食材,但若是幾個人一起,就會走進熱炒店。我和工作夥伴選了幾道菜,而後瞄到四季豆,老闆說金沙四季豆不錯喔,就是它了。那晚的餐桌上,最受歡迎的確實是帶著點焦香氣味的金沙四季豆。

廚研所主廚江朝富精心擺盤中。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叭哩沙喃一廚研

「過了縣境漫長的隧道,就是雪鄉。」即使平原並不降雪,然因隧道之名,川端康成經典的小說開頭,總在車出洞口時浮現腦中、縈繞不已;炙人豔陽天幕下,宜蘭雖非托斯卡尼,但舊名「叭哩沙喃」的三星鄉坐擁絕美洶湧稻浪,並不輸給利古里亞海的波濤。

旅行的一種形式,是味蕾的累積。當廚房裡的精湛技藝,從雲南跋涉緬甸,經過高雄到達京都,再從臺中翻山越嶺落腳宜蘭,會融聚成什麼樣的滋味?

Spencer 與Mai 在臺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恰似你溫柔的每一天

「二〇〇五那年,我十九歲,在洛杉磯念UCLA時認識了Mai。」來自加州的Spencer Hudson 體格精壯,留著帥氣的落腮鬍,彷彿哪個我叫不出名字、卻又好生面熟的大聯盟球員;二十年後的今天,他和Mai Bach 在臺北市經營蔬食餐廳「Ooh Cha Cha 自然食」轉眼已十二年。

以碗豆蛋白和大豆蛋白為原料製成的漢堡排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蛋白質新紀元,植物肉的升級

一九九○年代臺灣茹素人口約兩百萬人,許多廠商察覺商機而投入素食產品加工,當時製作素肉原料須仰賴日本進口,成本高昂,為提供產業價格實惠且品質良好之供貨來源,食品所遂開始研發植物肉。如今素食人口成長至三百二十萬人左右,加上氣候變遷、人口成長、動物福利、溫室氣體排放等原因考量,素食市場未來走向看漲,植物肉發展也從第一代進入到第三代。

紅土森林小宇宙環境優美,開闢多條各植不同作物的菜畦,有如世外桃源。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蔬食生活就此開始

關於蔬菜,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在農產豐產的寶島,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把神農尺—全年不缺席的高麗菜,大火翻炒後香氣十足的水蓮、空心菜,適合涼拌的苦瓜與木耳,乾煎後充滿清甜汁水的櫛瓜,小農產地直送綿軟香甜的地瓜和南瓜⋯⋯一入口,舌尖便能辨其豐美。

蔬食除了是餐桌上健康清爽無負擔的代表,也與環境保護有關。

鄉間小路
【蔬食指南】日日蔬食──飲食的另一種方式

蔬果含有豐富營養,在餐桌上扮演重要的美味與調節角色,四季更迭,還能品嚐到時蔬不同風味與口感,無論生吃、汆燙、涼拌還是烘烤、清炒,各有意想不到的滋味。
然而,你知道多吃蔬菜、水果,除了與健康有直接關聯,也和環保息息相關嗎?為什麼許多人投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要選擇的「蔬食」飲食,這與傳統的素食有何差異?蔬食和環境永續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

小小樹食營業這些年,Tim 累積了數百道食譜。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專注用好吃定勝負的蔬食料理

徐兆麟順手取出胸前掛在圍裙口袋的擺盤鑷子,仔細盯著自己精心設計、烹製的「小樹酪梨蔬菜佛陀碗」做出餐前最後的裝飾確認。「這道菜的發想,來自《中華一番!》某一集有個『特製彗星炒飯』,從天而降整盤綠色炒飯。我就想,我也想做出一盤綠色、會發光的炒飯。」廚師界人稱Chef Tim的徐兆麟,擔任蔬食餐廳「小小樹食」的行政主廚。

五郎時食負責人胡財賓,以開發料理潛能的用心,對待身邊的人。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時時有人的料理初心

「我們推廣蔬食的目標對象,是『非素食者』。」位於高雄的「五郎時食」,執行長胡財賓擁有三十餘年料理經驗,讓他深知習慣葷食的客人一聽到「素食」的刻板印象,多半立即揮手拒絕。「有些客人吃到最後才意識到我們是蔬食餐廳,就會對蔬食改觀,以後也就不會這麼抗拒。」胡財賓打趣道:「要是菜單寫『秋葵手卷』、『青椒握壽司』,葷食的客人可能會掉頭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