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
  • 影音
  • 農觀點
  • 專輯
  • 鄉間小路
    • 各期雜誌
    • 封面故事
    • 人物
    • 土地
    • 飲食
    • 藝文
  • 豐年雜誌
    • 各期雜誌
    • 封面故事
    • 農業經營
    • 農業技術
    • 豐年人物
  • 農藝
    • 人間條件
    • 說故事的人
    • 風土元素
    • 相遇
    • 農藝
  • Podcast
  • 豐年社
    • 關於我們
    • 阡陌七十三年 豐年社農業故事
    • 豐年大事紀
    • 資訊揭露
    • 聯絡我們
  • 新聞
  • 影音
  • 農觀點
  • 專輯
  • 鄉間小路
    • 各期雜誌
    • 封面故事
    • 人物
    • 土地
    • 飲食
    • 藝文
  • 豐年雜誌
    • 各期雜誌
    • 封面故事
    • 農業經營
    • 農業技術
    • 豐年人物
  • 農藝
    • 人間條件
    • 說故事的人
    • 風土元素
    • 相遇
    • 農藝
  • Podcast
  • 豐年社
    • 關於我們
    • 阡陌七十三年 豐年社農業故事
    • 豐年大事紀
    • 資訊揭露
    • 聯絡我們

首頁 作者 陳 雨彤 第 7 頁

陳 雨彤

陳 雨彤 image
  • 62 文章

【農說新聞20200521】農業保險法三讀通過 保費補助上限提高至75% 增訂農業保險基金規模1百億

  • 陳 雨彤
  • 20200525

【農說新聞20200514 】菠菜廢棄物製成天然光敏劑 殺菌除痘痘

  • 陳 雨彤
  • 20200515
  • « 上一頁
  • 1
  • ...
  • 5
  • 6
  • 7

最新文章

芭蕉科不只有食用價值,不同品種多變的外觀,讓它成為極具觀賞價值的植物。

可食亦可賞的芭蕉科植物:文人雅士心頭好 花果葉皆有觀賞價值

利用坵塊作為農地調查最小單位已是趨勢,搭配各種科技工具,能夠更靈活地配合各種政策需要。(攝影╱Andriy Medvediuk on AdobeStock)

科技工具與農業統計:逐坵塊紀錄作物:搭配既有圖資系統 天災救助、資料整合更高效

在達觀經營果園的林世豐,採取順應自然的秀明農法,與萬物和平共處,身心也變得更開闊。

以秀明農法尊重生命價值:順應自然規律務農 與萬物共築善的循環

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與臺南柚農合作,將丹娜絲颱風時的落果做成再生紙。

不懼災損 文旦落果也能重生:港人與在地青年的護農再生計畫

產地採收盛開的文心蘭。

經濟型新配方 文心蘭保鮮液再升級:外銷助力新選擇 降低成本不降質

熱門文章

在達觀經營果園的林世豐,採取順應自然的秀明農法,與萬物和平共處,身心也變得更開闊。

以秀明農法尊重生命價值:順應自然規律務農 與萬物共築善的循環

《豐年雜誌》2025年9月號 國產羊 肉乳雙鮮

漁業產值正式破千億元 總統賴清德今親頒「模範漁民」獎項

臺灣胡麻栽培面積增加

本土芝麻開門 打造色香味傳奇

南無南漫生活實驗基地與臺南柚農合作,將丹娜絲颱風時的落果做成再生紙。

不懼災損 文旦落果也能重生:港人與在地青年的護農再生計畫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路媒體,我們的宗旨是一個「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的新媒體平台。站在以農為本的角度,走入生活,觸及農業、土地、食物、教育、新知、文化、環境、生態等,與農業相關的各項議題。 我們期許成為一個能促進群眾溝通、開放信息、滿足需求的新媒體平台。

閱讀更多

探索豐年社

  • 農傳媒
  • 影音
  • 農觀點
  • 專輯
  • 鄉間小路
  • 豐年雜誌
  • 農藝
  • 豐年社
  • 活動專區

聯絡我們

  • 電話 : 02-23628148
  • 新聞提供 / 投書
  • 廣告合作
  • 購買雜誌

關注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 2025 AgriHarvest 豐年社

Website by Innov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