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包子逸
Discovery頻道《漁人的搏鬥》(Deadliest Catch)記錄阿拉斯加捕蟹船的討海生活,無論在收視與評價都是真人實境秀領域的翹楚,數以千萬人都曾透過它隔空領略過白令海峽的殘酷,此秀自2005年開播至今洋洋灑灑過了18季,養一個孩子都可以上大學了。
這樣「生猛」的題材受到肯定並不算太意外,在某種程度上,1851年出版的大部頭紀實小說《白鯨記》可說是21世紀真人實境秀的紙本先驅,此書至今仍被推崇為世界級文學經典,細讀便會發現當過捕鯨船員的作者梅爾維爾根本古時候的直播主,幾乎是以針孔攝影機的近距離運鏡手法,從漁人的內心戲、捕鯨流程乃至於鯨魚生理構造的五臟六腑都寫得鉅細靡遺,百科全書附身般推播各種鯨類冷知識,包括英國女王加冕典禮中使用的「聖油」成分有抹香鯨油。《白鯨記》筆法寫實,卻與先驅《魯賓遜漂流記》與後輩《老人與海》這一類心戰冒險故事截然不同,迷人之處不在於劇情遭遇,主要是各種如臨產業現場的驚人細節,其所建構的「真實感」無疑也是《漁人的搏鬥》使人入戲的賣點。
《漁人的搏鬥》或《白鯨記》皆以粗獷的敘事風格呈現討海生活的第一現場,競技對手包括了人類、自然、海獸與國家,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素質與信仰,巨浪與失落可都是毫不留情。《漁人的搏鬥》播映過程漫長,遠遠超過《白鯨記》的幾趟遠洋航行,觀眾看見的不只是個體當下的內心世界,或多或少也看到不可抗力的大環境箝制,比如溫室效應對漁業的影響,以及政府當局那隻「看不見的手」,如何在關鍵時刻決定產業與獲利方向(諸如某季對特定蟹種發出的禁捕令或配額限制)。
所有的敘事都有它的死角與侷限,即便是以「紀實」為出發點的真人實境秀乃至於當代的新聞報導皆然。近期出版的《白令海峽的輓歌》相當難能可貴地提供了極地生物與原住民族的罕見視角,讀完此書再去看《漁人的搏鬥》或《白鯨記》,或許將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人類捕鯨史長達數千年,商業捕鯨卻是近幾百年才如火如荼,《白鯨記》故事發生於美國捕鯨船傾巢而出的19世紀中期,也許亞哈船長是為了完成個人的復仇而遠航搜尋他的白鯨,但是現實生活中,捕鯨人冒險犯難多半是為了豐富的獲利,背後的市場需求來自於19世紀照明需求大幅提高、鯨脂被當成機械齒輪潤滑劑、鯨鬚變成時尚束腹與廣泛日常用品的基礎原料,此時的商業捕鯨幾乎可以用橫徵暴斂來形容。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報導文學《小吃碗上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