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老老少少站起來

洪阿姨的Pork Bar

洪阿姨的Pork Bar。

文字攝影/蘇凌

天花板拆了,整修過後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露出原始木構屋頂,日光自天窗透進,不點燈也亮晃晃的。

早上8點,開業的也只有四、五家,賣雞肉阿姨獨守大攤檯,「以前買這樣一個攤位的錢,可以買一棟樓仔厝。」40年前,她開始幫著先生賣雞肉,一天得殺六、七十隻雞,兼代理辦桌外燴——是這樣的榮景,讓阿姨寧可先放棄買房、把錢押在這塊攤位的權利上,「還可以傳給下一代繼續賺錢!」殊不知還沒到下一代,好多人就離開了,阿姨指指隔壁攤,「他們很早就不做了,妳看檯面還這麼平。」看抿石子檯的平滑度,能大致判定被使用多久,阿姨的檯面坑坑疤疤,表層水泥不堪每日刷洗侵蝕,本來嵌在裡頭的小石子都浮出來了。

鹽一市場的早晨,只有魚、雞、豬、滷味、肉鬆、旗魚漿製品攤各一,據旗魚攤老闆說,現在人買菜多到附近那被暱稱為「大舞台」(因臨近早期「大舞台戲院」)的露天市場採買,結束後再繞過來鹽一市場休息聊天,因為「這邊比較空」。的確,這裡幾個鋪位前都備有凳子,尤其豬肉攤根本成了吧檯,三個阿桑坐成一排,看攤後的洪阿姨剔豬油。砧板上有把形狀特殊的波浪形彎刀,問阿姨這切什麼用?「這是給我磨到變這麼小啦。」「我還有這把更小的咧,現在都拿來切豆腐。」──好了,我看它都快被磨成繡花針。切肉幾十年,阿姨臂力逐日減弱,刀子也一日一日磨小,這樣細微的配合,讓七八十歲的她,依然能夠掄起最初的那把刀,都說是捨不得丟,而刀子已經和身體緊緊相依,豈止是心情上的捨不得。

豬肉攤前有個阿嬤,今天照例從「大舞台」採買完畢、拖著菜車就來豬肉攤,「大舞台」什麼都便宜,不過肉品呢,她會到鹽一市場才買,因為「是認識的」。市場最終做的還是人情生意,那是為什麼這些攤主阿姨在買氣稀微的現在,依然有信心日日來擺賣,畢竟她們的老客人一天到晚情緒勒索:「妳不做了我怎麼辦啊?」

週三到週日午後,鹽一市場有個魔幻交接時刻,阿姨們刷洗砧板準備收攤,而部分早上休業的攤位,蠢蠢欲動。下午3點到晚上9點,精釀啤酒、手機攝影、誠實商店──各種看似與「菜市場」違和的攤位,讓市場又沸騰起來,曾經負載代代家業的抿石子檯,成了可以讓年輕人租用半年、嘗試一個新事業的基地。

青年攤位
傍晚,青年攤位預備開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