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秋行軍蟲、玉米螟 花蓮場開發生物天敵蜂球技術 無人機施放每公頃只要10分鐘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無人機施放蜂球技術,提高寄生蜂防治資材投放效率。(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赤眼卵蜂是可防治秋行軍蟲及玉米螟、甘蔗螟等螟蛾類害蟲的天敵昆蟲,牠會將蜂卵寄生在害蟲卵裡,使害蟲無法孵化達到防治之效。但以往玉米田防治使用寄生蜂片,得靠人力用釘書機一片片釘到玉米葉背上,費工費時,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無人機施放蜂球技術,防治效果與傳統卵片相當,但以無人機施放蜂球每公頃只要10分鐘,比人力釘蜂片效率提高6倍以上。

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張光華表示,玉米田使用蜂片防治蟲害,幾分地尚可靠人力施作,但若是較大種植規模的硬質玉米,使用蜂片這類天敵資材就有很大的人力負擔,因此花蓮場開發「寄生蜂球」及無人機施放蜂球技術,讓內含蜂片的蜂球可藉無人機施放田間,提升施放效率。

寄生蜂片使用時得靠人工將蜂片釘在玉米葉背。(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寄生蜂球投放田間情形。(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寄生蜂球」取得國內新型專利,是透過量產模具壓製的紙半球體拼合而成,球體內置2張蜂片,蜂卵總數與傳統蜂片單張一樣,球體以雷射開狹長細孔,使寄生蜂羽化後可順利飛出。張光華說,傳統蜂片怕螞蟻等田間昆蟲吃掉蜂卵,或是因降雨使蜂卵折損,要將蜂片釘在葉背,但蜂球的蜂卵在羽化前受到球體保護,不怕昆蟲或雨害,寄生蜂羽化率與蜂片相當;蜂球使用無汙染可分解紙原料製成,投放田間也不會造成環境負擔。

花蓮場並開發由「GPS定位投放裝置」、「投放機構」及「網頁操作平臺」所構成的無人機施放蜂球技術,經田間投放試驗,每公頃投放122顆僅須10分鐘,相較人力釘放蜂片須時1至2小時,效率提高至少6倍以上;而且實際操作時,無人機飛手只要設定田區範圍,上傳點位資訊,使用規劃飛行模式,就可不靠人員操控完成大面積施放工作。

張光華指出,農民購買蜂片每片12元,蜂球每顆則要20至25元,資材成本雖較高,但可由釘放蜂片的人力成本攤提;對於生物天敵資材業者來說,建置蜂球製作及無人機投放技術成本,則須額外投入近70萬元。張光華說,使用蜂球資材,有助農藥減量,適合友善環境栽培使用,因有機禽畜業需要有機飼料來源,蜂球防治技術仍有推廣硬質玉米栽培應用的市場潛力。

寄生蜂球特寫,雷射開孔可讓羽化赤眼卵蜂飛出。(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無人機搭載投放裝置,每公頃田區蜂球可在10分鐘投放完成。(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花蓮農改場將寄生蜂防治技術導入食用玉米防治秋行軍蟲及玉米螟應用,在玉米生長期的12周內,慣行農友可能須施用農藥6次,最終果穗危害率5%;花蓮場試以寄生蜂資材搭配農藥使用,在第2、5、8周施用農藥,第3、4、6、7周則施放寄生蜂,除可降低農藥施放頻率及用量,最終果穗危害率約3.3%(搭配蜂片)至4.1%(搭配蜂球),效果與純用農藥防治相當。

花蓮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立表示,農委會推動化學農藥十年減半,鼓勵使用生物防治天敵資材,使用包括基徵草蛉、小黑花椿象、菸盲椿象、平腹小蜂及赤眼卵蜂等5種生物防治天敵,依購買憑證所列金額補助2分之1,最高每公頃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