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蔬菜策略聯盟推機械省工栽培 蔬菜移植機省9成人工 選別機助拓展市場通路

大宗蔬菜產業策略聯盟年會場外展示最新15功能合一高腳管理機等農業機械,農糧署長胡忠一試坐喊讚。(圖片提供/農糧署)

大宗蔬菜產業策略聯盟今年在農委會農糧署輔導下,引進多款省工農業機械,建構甘藍(高麗菜)、結球白菜(包心白菜)等大宗蔬菜全程機械化栽培模式,包括引進國內第一臺「乘坐式自動取苗蔬菜移植機」,相較傳統人工種植可節省9成工時;「電腦重量選別機」有助落實蔬菜選別分級,讓不同規格蔬菜各自進到合適的市場,賣到合理價格,且能減少耗損。

大宗蔬菜產業策略聯盟今(11)日於臺大雲林分部農業育成推廣中心舉辦111年度年會,場外並邀日本農業機械製造商久保田集團展示最新蔬菜移植機、15功能合一高腳管理機等農業機械。

近年農村勞動力缺乏,聯盟成員鮮勁農業生產合作社已斥資2千多萬元,購置蔬菜移植機、中耕機、曳引機、田間管理機、選別機等機械,明年規劃再引進自動採收機,建構蔬菜全程機械化栽培生產模式,除可提升作業效率、節省人工,協助聯盟農友代耕,機械規格化栽培有助降低產品耗損,提升品質,有助聯盟拓展市場通路,再依市場需求做計畫性生產。

大宗蔬菜產業策略聯盟今日於臺大雲林分部農業育成推廣中心舉辦111年度年會。(圖片提供/農糧署)

鮮勁合作社今年率先自日本引進國內第一臺「乘坐式自動取苗蔬菜移植機」,單人駕駛種植1分地可在1小時完成,相較傳統人工單人1分地得耗時8小時,大幅減少9成工時;曳引機則配載即時動態定位技術(RTK)校準機械,有助農民輕鬆駕駛、製作菜畦,菜畦整齊筆直,後續定植、中耕及噴藥、施肥等工作就能更有效率。

鮮勁合作社理事主席蔡宜修表示,農民使用曳引機做畦,前面要看方向、後面要顧畦面高低,難度很高,GPS定位系統誤差有50公分,但RTK系統可將誤差縮小到2公分,曳引機行進方向交給RTK顧,就可專注控制畦面高低。

農糧署長胡忠一試坐蔬菜移植機。(圖片提供/農糧署)

過去高麗菜等蔬菜常在田間分級裝箱,但肉眼辨識品質無法均一,箱中高麗菜仍是有大有小,蔡宜修說,田間分級其實只能區分好、壞,合作社購置「電腦重量選別機」,可將分級工作從田間拉回集貨場,高麗菜依重量分成6級,針對不同市場需求、例如超市偏好小顆,提供適當規格,有助區隔不同消費市場。

蔡宜修指出,臺北農產運銷公司是蔬菜重要市場,北農推動葉菜外葉留在田間、減少都市菜渣,以及蔬果單層式包裝,讓產品一覽無遺建立互信,使用新式摺疊籃、棧板化作業,以減少紙箱浪費、提升作業效率等,只要合作社落實分級制度,在集貨場先去除外葉,依規格包裝運輸,蔬菜就更容易被北農接受;他說,「蔬菜裝箱後就怕人翻」,同規格包裝在一起承銷人無須翻揀,自然也能減少蔬菜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