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學合作解決漁電衝突 中美矽晶:漁電共生不是滅漁 而是養殖永續發展

農委會推動漁電共生,強調堅持農業為主,綠能加值,希望打造水產養殖、光電、國土管理的三贏。(攝影/余麗姿)

國內水產養殖主要是戶外魚塭,近年常因氣候劇烈變化造成水產養殖損失,農委會推動漁電共生,試圖解決養殖困境並提高漁民收益,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表示,農委會會堅持農業為主,綠能加值,不會讓漁電共生妨害生態,農委會會排除在生態敏感區做漁電共生,近期內就會提出養殖漁業政策白皮書對於漁電共生將有更明確的產業規劃。

陳添壽今(11)日應邀於亞太農業展「養殖漁業研討會」致詞時表示,農委會推動設施養殖之初,考慮的是極端氣候下露天水產養殖不易,因為氣溫冷熱明顯,短時強降雨也會破壞水質,設施養殖是提升水產養殖價值很好的策略,水質經過處理也能有效控制,不過,養殖漁民、地主、光電業者三方一定要溝通達成共識,才能打造水產養殖、光電、國土管理的三贏。

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表示,農委會不會讓漁電共生妨害生態。(攝影/記者陳儷方)

農委會近期內就會提出養殖漁業政策白皮書,對於漁電共生將有更明確的產業規劃,陳添壽表示,農委會在盤點適合漁電共生的地點時,一定會排除生態敏感區,利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資料做套疊,原則是漁電共生設備不能破壞生態、不能影響當下養殖狀況,農委會不願看到漁電共生對生態造成妨害。

中美矽晶公司旭鑫分公司總經理黃正泓表示,漁電共生是希望能改善養殖環境及永續發展,不是要滅漁,而是促進再生能源的使用、淨化環境、減少碳排,因此光電設備的設計也會準備未來有機會還地於農時,把基椿拔起來就可以恢復原狀;戶外型的漁電共生設計配合當地養殖水產種類與漁塭狀況做調整,留下適當的日照穿透,以不影響養殖活動為原則,在室內型的漁電共生設計中,太陽能支架還能與防風布結合,減少寒害發生的機會。

漁電共生還可以結合地方創生,黃正泓舉例他們在屏東枋寮的計畫,以漁業加工結合觀光,加工區、冷鏈倉儲區、觀光區三塊區域相連,有產業就有就業機會,達到地方創生的目標,開發計劃將與漁業供應鏈團體進行溝通;結合漁電共生的地方創生計畫有4支箭:企業認養創生事業、導入科技發產地方產業與維繫城鎮機能、整合部會創生資源、產官學與社區團體共同推動地方創生。

黃正泓表示,漁電共生是希望能改善養殖環境及永續發展,不是要滅漁。(攝影/記者陳儷方)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呂明偉表示,在全球的漁電共生產業中,臺灣處於領先角色,同一塊土地上,同時具有發電收益與養殖收益,相較於其他國家,臺灣養殖產業的土地成本非常高,臺灣的養殖漁業要利用高昂的土地成本與世界競爭,漁電共生會是很好的解套。

呂明偉指出,臺灣水產養殖缺乏競爭力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小農、個體戶,不斷地單打獨鬥,漁電共生是唯一有機會讓臺灣走向企業化及高科技養殖的機會,漁電共生是龐大的投資,每個案場都是數億元起跳,以高科技方式養殖可以帶領水產養殖業往上提升。

家鄉在屏東的監察委員施錦芳也參與這場論壇,父親2公頃漁塭以前是做鰻魚養殖,現在出租給養殖科系畢業的年輕人做養殖漁業,他很高興可以把漁塭出租給漁青使用,如果要鼓勵年輕人投入農漁生產,應該要設法教會年輕人怎麼養魚,就算不是水產養殖相關系畢業,也能擁有投入漁業養殖的專業知識。

呂明偉指出,2公頃的魚塭是適合漁電共生的規模,他認同人才的培育是發展漁電共生的重點項目,導入高技可以讓漁業養殖變簡單、降低進入門檻,例如提高魚類的抵抗力,讓魚容易養活,就是讓養殖變簡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