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箱網養殖省3成人力成本 「可沉式箱網」避颱風 精準投餵省2成飼料

漁業署委託海洋大學開發智能化箱網養殖技術,輔導產業升級。(圖片提供/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冉繁華研究團隊)

外海箱網養殖有較大的海域空間,且多養殖高經濟魚種,是農委會漁業署重點輔導產業,但外海養殖管理受到氣候風險挑戰,餵養也要耗費人力相關成本,漁業署委託海洋大學開發智能化箱網養殖技術,可在颱風侵襲期間「沉箱」避災;精準投餵餌料,節省人力及時間成本30%以上;「箱網設備預警系統」可偵測洗網及破網時機,「魚群監控分析系統」監測魚隻行為變化,確保健康,更能避免魚貨損失。

國內箱網養殖產業年產量約3,000公噸,產值約為10億元,產地以澎湖及屏東為主,主要養殖石斑、海鱺及黃鱲鰺等高經濟魚種,漁業署規劃,藉由導入精準管理技術,輔導生產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產品,十年提升箱網養殖產量達1.5萬公噸;與陸上魚塭養殖水產品如虱目魚、鱸魚、臺灣鯛、午仔魚等,互補共榮。

海洋大學為箱網養殖導入自動化設備結合資通訊科技ICT、智慧物聯網AIoT技術,建立箱網養殖智能化管理模式。海洋大學副校長、水產養殖系特聘教授冉繁華表示,外海養殖需要避免氣候風險,海平面10至15公尺以下不受颱風衝擊,他開發「可沉式箱網」,不僅國產製造,圓周100公尺箱網可在40分鐘內降到15公尺以下躲颱風,重新浮上來只要30分鐘。

智能化箱網養殖架構示意圖。(圖片提供/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冉繁華研究團隊)

圓周100公尺箱網約可養殖金鯧10萬尾,所需餌料就高達5公噸重,投餵不僅耗費人力、時間成本,魚群爭奪搶食,小魚容易吃不到,投餌過多又容易隨海漂流造成浪費。冉繁華指出,「智能化投餌機」可透過影像辨識觀測浪花大小調控投餵速度,魚群爭食浪花大,速度就加快,避免固定一處投餵小魚爭不過大魚,投餌機會以直徑2公尺為範圍,變換投餵位置。

冉繁華說,智能投餵能透過水面下鏡頭監看魚群攝食狀況,減少攝食就停餵;並監測水域的流向、流速及溫度等環境條件,判斷特定魚種攝食量,讓投餵工作船知道應該載多少飼料出海、停靠在什麼位置投餵,減少飼料浪費,相較傳統人工投餵可節約飼料約20%,更能節省30%以上人力及時間成本。

投餵工作船可根據水域流向、流速資訊選擇適當停靠位置。(圖片提供/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冉繁華研究團隊)

水下立體影像的魚群監控分析系統。(圖片提供/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冉繁華研究團隊)

水下影像辨識還可偵測網袋上生物附著情形,啟動智能洗網機清潔魚網,及早發現破網;「箱網設備預警系統」並可計算網目受力情形,預測網袋何處可能破網,避免魚貨損失。

冉繁華表示,當魚隻染病或得寄生蟲,健康狀況不佳,會改變其游動速度及群聚行為,過去因聲納設備價格高昂,難以應用觀測魚群,但近年已有只要1、2萬元的小型聲納,因此他使用聲納開發「魚群監控分析系統」,可估算魚群中魚隻數量與分析魚群群聚行為,數量準確率達77.6%,監控魚群行為,及早掌握魚群生長、健康狀況。

破網偵測與辨識。(圖片提供/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冉繁華研究團隊)

聲納偵測結果。(圖片提供/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冉繁華研究團隊)

智能化箱網養殖技術已取得國內專利,並技轉業者應用,冉繁華說,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幾乎沒有颱風,更適合發展箱網養殖,因此智能化箱網養殖技術未來仍規劃布局東南亞及中南半島,取得相關技術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