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野味】沉沒之島

《Somewhere好地方》、《鰻魚為王》

《Somewhere好地方》(圖片提供/于小鷺/大塊文化)、《鰻魚為王》(圖片提供/依揚想亮人文事業)

文字/包子逸

不久前順遊雲林與嘉義沿岸,是為了看一眼反覆出現在電影中的奇幻水鄉。

黃信堯的紀錄片《帶水雲》採集雲林口湖風景,此地與陳玉勳的《熱帶魚》、《消失的情人節》拍攝地點嘉義東石相連,這片腹地百年前是潟湖,之後拓荒成良田,近40年因超抽地下水與海水倒灌,良田再度被上天收回,現今四處都是水淹民居、馬路與電線杆一截截沉入海中、海邊枯樹敗倒的超現實畫面。唯一不變的是這一帶仍是臺灣人的牡蠣重鎮,在那片人類節節敗退的海岸線上,無垠的牡蠣殼鋪滿海灘與民居的門口,來不及被海帶走。

黃信堯的劇情片廣為人知,然而他長年拍攝的紀錄片數量更多,而且多半沒有添加旁白或劇情,更像影像詩。《帶水雲》羅列各種口湖鄉萬物水上漂的奇景,也置入了當地「牽水」民俗,雖然敘事風格清淡,不做任何呼天搶地的環境批判,卻意境深刻。

此後,黃信堯延伸了《帶水雲》的題材,拍過一部名為《沈沒之島》的紀錄長片〔註〕,交叉對照口湖鄉與臺灣邦交國吐瓦魯兩地的水患──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之故,據說蕞爾之國吐魯瓦50年內就會被海吞噬,臺灣口湖鄉的陸地同樣正一寸寸人間蒸發。讓人意外的是,《沈沒之島》面對絕望,依然沒有義憤填膺的咆哮,阿堯導演擅長揶揄的口白,搭配臺灣「2°C低溫住宅」房地產廣告等畫面、吐瓦魯子民超乎尋常樂天的性情,以及種種看似比洪水來襲更迫切的鳥事,使得原本預期環保走向的主軸,突然成為廢到笑的黑色喜劇,它跳脫格式,提供了反拍思考與想像的維度。

近年來,臺灣的繪本與漫畫創作在風格與題材更加多元與成熟,顯著特徵包括繪本不再訴求可愛與稚齡,以及處理臺灣特色時更為自信,無論是筆觸或姿態都不再那麼用力、那麼滿。《台北奇幻飛行》與5月剛出版的《Somewhere好地方》同樣是處理環保與全球暖化後海平面上升議題的作品,但是它沒有紀錄片直視寫實的束縛,更能大膽後設被海洋全面淹覆後的人類生活。

〔註〕「沈沒」讀作「ㄕㄣˇㄇㄟˊ」,由「沉沒」兩字變形而來,透過文字遊戲讓觀眾換位思考。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報導文學《小吃碗上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