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新鴨簽約技轉!挾高受精率 2年後後代市占率將達6成

畜試所宜蘭分所選育出季新鴨品系,今技轉給種鴨場黎明畜牧場繁殖推廣。(攝影/記者陳儷方)

土番鴨普遍適用於各種鴨肉料理,占肉鴨供應75%,土番鴨必須由公番鴨與母改鴨透過人工授精雜交產生,為了保持一定的受精率,必須每3天注精一次,不僅成本高,母鴨也很受罪,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選育出「季新鴨」品系,季新鴨母鴨只需要6天注精一次,即可維持鴨蛋受精率,今(7)日簽約技轉「季新鴨系統化生產技術」給黎明畜牧場繁殖種鴨,預計2年後60%的土番鴨都會有季新鴨的血統。

國內肉鴨以土番鴨為最大宗,每年約生產2,450萬隻,土番鴨是以公番鴨與母改鴨屬間雜交而得,為了確保受精率,每3天就需要人工授精一次,且全年無休,這道人工授精程序費時費工,是高度勞力及技術密集的生產模式,且母鴨也會受到很大的折磨,頻繁注精容易造成母鴨緊迫。

畜試所宜蘭分所以高受精率為選拔性狀,經過13世代選拔,選育出季新鴨品系,因宜蘭分所位在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所以以村名「季新」為新品系命名;目前使用的母改鴨是由北京鴨與白色菜鴨配種產生,在飼養管理良好的環境下,每3天注精1次鴨蛋可維持85%的受精率,若是季新鴨,只要6天注精一次,鴨蛋受精率即有86%,因此鴨農可節省50%的人工授精成本。

鴨蛋受精率對鴨農而言很重要,畜試所宜蘭分析副研究員魏良原表示,受精蛋孵出小鴨1隻可賣30元,未受精的鴨蛋1顆只能賣3元,只差孵化一道程序,收益差異極大,以母季新鴨取代母改鴨的生產位置可減輕鴨農生產成本負擔。

宜蘭分所副研究員魏良原表示,人工授精頻率減少能緩解母鴨的緊迫,母季新鴨可取代母改鴨生產土番鴨的位置。(攝影/記者陳儷方)

這項季新鴨系統化生產技術是技轉給種鴨場,每年由畜試所提供500隻母雛鴨給技轉業者,每隻60元,提供種原更新,且協助業者在避免近親繁殖的前提下快速擴大族群,建立性能檢定技術以維持季新鴨的性能。

魏良原表示,畜試所只出售母鴨,以便保護智慧財產,種鴨場可以母季新鴨跟自家的北京公鴨雜交取得第2代季新鴨,因為季新鴨品系屬於北京鴨品種,繁殖上沒有問題,季新鴨再跟白色番鴨以6天1次注精的人工授精方式,生產出土番鴨,做為肉鴨使用。

畜試所指出,以國內30萬隻母改鴨的飼養規模計算,每年花費的人工授精成本約6,200萬元,改以季新鴨生產,可有效降低人工授精勞力成本50%,約節省3,100萬元支出,且上游種鴨場也可減少1個種鴨品種的檢定與維持費用約600萬元。另外,人工授精頻率減少能緩解母鴨的緊迫,魏良原說,這才是鴨農最在乎的,因為注精頻繁可能會導致母鴨生殖道發炎,使得產蛋率及受精率下降。

季新鴨母鴨人工授精作業可延長為6天1次,仍能維持高受精率。(圖片提供/畜試所)

(資料來源/畜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