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怎麼駝背了?養殖戶慎防水產奴卡氏菌慢性感染

進入秋季,戶外溫度下降,人走在路上都覺得有點冷,不過養殖池的溫度可能還沒降得這麼快,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就提醒養殖戶,近期要多開啟水車,避免水溫分層影響水中溶氧,若魚浮頭撞擊造成傷口,還可能感染藏匿在底土中的奴卡氏菌,讓魚臟器病變逐漸步入死亡,若察覺魚有異樣,千萬別著急亂投藥,諮詢水產獸醫師快速又保險。

根據嘉義家畜所水產動物疾病檢驗中心統計,107年至108年7月,養殖水產經確診為感染奴卡氏菌的案件約有40多件,以嘉義縣養殖大宗魚種烏魚和鱸魚佔多數,但也零星在石斑、臺灣鯛體內發現。

水產獸醫師盧彥伶表示,奴卡氏菌,又稱土壤絲菌,多藏匿在養殖池底土中,當魚體有傷口時,就會趁隙而入,「奴卡氏菌不像是鏈球菌,很快能從魚體外觀看出來,它是慢性感染、發病,通常養殖戶看到有異狀,魚也救不回來了。」不同魚種受到奴卡氏菌感染的外顯病徵不同,以烏魚為例,在脊柱處會看到突起物,「養殖戶會說魚怎麼『曲痀』(khiau-ku)了」盧彥伶說,解剖後就會看到細菌感染造成的膿包和臟器的白色結節,但鱸魚感染的話,就不容易從外觀辨識,只能解剖、檢測病原菌才能確診。

因此,盧彥伶建議,最好防治的方法是避免魚體受傷、落實清池時的底土消毒,才能避免受奴卡氏菌所害。這個季節因日夜氣溫逐漸拉大,要避免水溫分層、溶氧量低讓魚浮頭,當魚擁擠到水面換氣時,就容易受傷;另外,也要減少飼料量,「讓魚維持6分飽就好。」如果讓魚吃太飽,容易消化不良,魚也會感到緊迫,影響魚的免疫力。

如果先前魚池有確診過,養殖戶是不是可以自行用藥?盧彥伶說,養殖戶若看到魚有異狀,千萬不要亂投藥,帶魚來水產動物疾病檢驗中心,最快當天就能知道致病的原因,獸醫師會給予建議,對症下藥才會有效。

七星鱸魚嘴側有傷口,翻開來一看,內部出現多處白點,即是奴卡氏菌聚集的結節。

身體滿是外傷的烏魚,這些傷口成為奴卡氏菌入侵的破口。水產獸醫師盧彥伶提醒,近年確診案例有增加的趨勢,養殖戶務必作好養殖管理,避免魚體外傷及底土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