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收購價有望提高? 農糧署:鼓勵稻米外銷拉抬穀價

公糧收購價多年未調漲,嘉義縣新港鄉日昨有數十名稻農赴鄉公所陳情,希望公糧收購價每公斤能提高3至5元。農委會農糧署15日回應,國內水稻每年超產20萬噸,提高收購價恐增加種植誘因、加劇超產,並不恰當,農委會會鼓勵稻米外銷,逐步拉抬國內穀價,來改善稻農收入。

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指出,農委會調查水稻生產成本,一期作乾穀每公斤14.1元、二期作21.7元,公糧收購的計畫、輔導、餘糧3種收購價則分別是每公斤26元、23元及21.6元,農糧署另補助稻穀烘乾費每公斤2元,目前公糧收購價格仍高於生產成本。

並且,由於國內稻穀每年仍超產20萬噸,若還提高收購價增加農民種稻誘因,恐使超產情形更加嚴重,站在政府立場須考量所有作物生產的衡平性,故農糧署希望引導稻農轉作其他產銷較穩定的作物,例如轉作玉米、大豆等雜糧,便會給予最高每公頃6萬元的「對地環境綠色給付」獎勵金。

莊老達並指出,國內目前僅剩水稻有公糧收購政策,若政府使用納稅人的錢做產業調整,只針對單一作物不斷給予利多,對其他作物並不公平;而且,農民也不該種稻只想賣給公糧,若願改種較好的水稻品種,加入契作集團產區,農委會還會給予一期作每公頃1.5萬元、二期作1.15萬元的獎勵金。

此外,政府雖希望公糧收購發揮穩定國內稻穀價格的作用,但長久以來,也有另一種說法,有人認為固定的公糧收購價限制了市場機制的運作,可能也是國內糧價難以進一步提升的原因之一。現在,農委會認為,具有維持國內糧價作用的公糧收購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同時也要減少國內稻米的供應量,以拉抬稻穀價格;除了鼓勵國人重拾對國產稻米的熱愛、增加消費量之外,也要拓展外銷通路,鼓勵糧商向農民採購稻米外銷,同時,轉作其他雜糧作物也在農委會的獎勵計畫之內。

莊老達表示,農糧署過去每年透過標售公糧,提供業者外銷、加工,每年約消化公糧12萬至15萬噸,現亦透過給予行銷獎勵費用的方式,鼓勵業者到市場採購自營糧外銷,一年約可外銷2萬噸。他說,業者經營自己的品牌外銷,價值勝過政府標售公糧,故農委會未來會朝逐步提升自營糧外銷、減少公糧外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