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丁香紀錄片將上線 紀錄漁人與「流動寶石」的一期一會

每當東北季風吹起,澎湖的捕丁香魚船也要慢慢進入休漁期,赤崁村是澎湖少數還有漁船定期出航捕丁香的聚落,鼎盛時期多達40多艘以捕撈丁香為業,但隨著生態等環境與社會條件變遷,至今只剩8、9艘漁船出海。澎湖縣政府107年啟動「大赤崁、姑婆嶼栽培漁業區整體規劃營造計畫」,希望以特色人文帶動漁村轉型,活絡地方產業,12月將上線全國首部以丁香魚為主題的紀錄片,留下赤崁村的丁香鹹香。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局長陳晶卉表示,丁香魚是白沙鄉赤崁地區的重要漁獲,但近10年來,海洋環境及從業人員老化的問題,讓這項特色產業面臨存續危機。有鑒於漁業署在107年將丁香魚漁場的姑婆嶼海域列為「栽培漁業示範區」,縣府規劃了107到109年的3年期計畫,希望不只是復育漁業資源,更要以歷史文化為基礎推動休閒漁業,帶動漁村轉型,「透過紀錄片,能讓更多人認識丁香漁業,也讓大家知道澎湖赤崁丁香優質的原因。」

兩艘亮著燈的丁香漁船悠行在靜闃的海面,這是拍攝團隊為紀錄片成立的粉絲專頁首圖,拍攝團隊表示,片名「咬山辨」是取材自過去赤崁人出海時會使用的定位方法,以鄰近的景物為參考點來掌握自身漁船的位置。紀錄片是以赤崁村三代捕撈丁香魚為業、近年自產自銷的阿麗家為引子,串起學者、其他船主等多位受訪者對丁香魚產業的觀察,雖然產業存續危機重重,卻仍有轉型的契機。

陳晶卉指出,目前縣府在丁香魚漁業資源復育措施是以每年5至6月的禁漁期為主,但也在思考輔導漁民改良捕撈技術,因為傳統捕丁香魚是透過燈火聚漁的方式,加上使用細目的網具,混獲比例高,但若使用魚探機就能明確掌握魚種,降低混獲,利於漁業資源永續。另外,縣府也在3年期計畫中,規劃導入休閒漁業,以觀光遊程復甦因丁香魚漁獲減少而沒落的漁村,「不過,捕丁香一次出海就要10幾個小時,遊客可能沒辦法待這麼久。」陳晶卉說,因此透過紀錄片讓遊客初步認識產業,接著讓遊客體驗曬丁香,再品嚐風味餐,進而讓人走入漁村,深度認識赤崁。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預計在12月將此部丁香魚產業的紀錄片上線,陳晶卉表示,也會在澎湖當地的電視頻道露出,並且搭配其他網路行銷活動,讓紀錄片可以擴散出去。

過去成群的丁香魚在海裡游動,銀白的身軀在水中如寶石閃閃發亮,被譽為「流動的寶石」。隨著漁撈機械演進,同樣細緻的漁網卻是更大張的網具,長年已然對丁香魚和其他非目標魚種產生不小的壓力,加上生態環境的改變,魚獲量少了,每次出航的人力與油資成本卻不減,漸漸地赤崁村丁香漁業萎縮至不到10艘漁船仍出航捕丁香。

若該次漁獲量不多,漁工就會在船上簡易漁灶川燙丁香,上岸後便能省去一道功夫,能直接日曬。陳晶卉說,過去丁香漁汛期時,隨處可見赤崁村前晾著魚乾,然而富饒的漁村景象不再,因此縣府近年積極發展觀光活動增加漁民收入,促進漁村經濟型態轉型。

經過初步處理的丁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