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物料上漲增加生產成本 專家籲調降養殖密度提升育成率

農委會漁業署今日舉辦「大宗養殖魚種產銷論壇」。(圖片提供/農委會漁業署)

疫情下國際航運不穩,原物料價格上漲,今年國內養殖漁業面臨相當挑戰,農委會漁業署今(25)日舉辦「大宗養殖魚種產銷論壇」,專家示警,今年養殖成本可能增加5%至10%,因黃小玉漲價,須留意以豆粉作為原料的飼料價格變動;因金目鱸去年價高且穩定,增加業者放養意願,現已出現搶魚苗現象;午仔魚養殖密度則有攀高趨勢,恐怕會影響育成率,須適當降低養殖密度。

專家分析國際市場,我國臺灣鯛及鱸魚冷凍全魚(條凍)主要出口美國、澳洲及沙烏地等國,但去年沙烏地市場幾乎消失,移轉到美國及澳洲;並且因印尼、菲律賓虱目魚產量逐年增加,也須注意可能影響我國虱目魚國際貿易。

養殖漁業生產成本集中在飼料及用電,即使國內電價凍漲,國際飼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很大。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振庭指出,許多低價魚種吃豆粉作為原料的飼料,受到俄烏戰爭影響黃小玉漲價,據飼料業者說法,未來豆粉飼料可能會漲價;他並預估今年業者養殖成本可能增加5%至10%。

生產成本增加,業者常以提高養殖密度希望增加產量,但中興大學獸醫系副教授謝嘉裕指出,午仔魚養殖密度太高,反而可能發生細菌性疾病,每分地放養量應以8,000至12,000尾為佳。黃振庭也指出,據研究,虱目魚、鱸魚及白蝦,若能將目前養殖密度降低20%,效益可能比原來還好,原因就是降低養殖密度可增加魚類存活率,也減少電力、魚苗、益生菌等保健產品的支出。

黃振庭表示,今年金目鱸進口鱸魚苗第一批育成率不好,第二批稍好一些,養殖業者已有搶苗情況;去年因疫情中家庭消費增加,金目鱸內需價格比以往好很多,因為魚價相對高而穩定,飼料商估計今年放養量會增加2到3成。

臺灣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教授詹滿色分析五大養殖魚種國際市場狀況,她指出,虱目魚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不大,去年出口量甚至超過疫情發生之前的水準,且價格有上升趨勢;午仔魚也自疫情發生後價量齊揚,去年出口仍較疫情發生之前成長1成5;反而是出口占總產量3分之2的石斑魚,去年活魚出口大幅下降5成。

此外,臺灣鯛條凍過去出口美國占60%、沙烏地16%,澳洲、加拿大及科威特各占6%,但去年沙烏地市場幾乎消失,出口美國成長到80%。鱸魚條凍主要出口美國、澳洲及沙烏地,分占38%、26%、20%,去年沙烏地市場也幾乎消失,美國、澳洲分別約占61%、33%。

詹滿色建議,國際水產市場需求快速上升,可能因供應不足造成短期價格波動及上漲,國際運輸也可能造成進出口阻礙,建議養殖漁業可趁進口魚貨減少時,適時補充國內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