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山地資源調查的一闕牧歌──哈卡巴里斯

程兆熊進行山地調查時於林地中攝影留念。

編按:程兆熊(1907~2001)為中興大學(前身為臺中農學院)園藝系創系系主任,大學時由物理轉園藝系,具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及凡爾賽國立園藝學院(Ecole Nationale d’Horticulture 工程師學位;來臺後數度與園藝系師生調查臺灣山地園藝資源,並由農復會(現農委會前身)出版調查報告。因為他對臺灣山地種植溫帶果樹的支持與考察、試驗,而有「臺灣蘋果之父」美譽,本文選自程兆熊作品集第二冊《高山族中:臺灣宜蘭山地之行》,是他於1957年宜蘭山地調查途經哈卡巴里斯(Hagaparis)的旅途札記。

兆熊留法就讀巴黎大學時的證件資料與舊照;可能是程兆熊年輕時期僅存的唯一一張相片。(圖片來源/華夏出版提供)

內容提供/華夏出版 文/程兆熊

我們因為自流興至樟仔林路上的斷崖,須另開新路,始能繞過,所以在流興多停了一日,我們就利用這一日去到溫泉路,即哈卡巴里系[1]

哈卡巴里系和流興是同屬於金岳村,那裡只有十二戶人家,但人口有七十餘人,而且很是富足。那裡有大小柑橘樹三千株,每年可以結果的已不下二千株,據說在這已結果的柑橘樹中,有一株最大的柑橘樹每年結果,可達千斤。這大概是台斤,但以台斤計,其收入也就很有可觀了。此外桃樹、李樹和枇杷,每戶平均也有五株至六株,目前他們還想栽種梨樹,他們對園藝的興趣,似比其他的山地部落要濃厚得多。

程兆熊等編《宜蘭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所紀錄的溫泉路柑橘林,即在哈卡巴里斯附近。(截圖自《宜蘭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

華崙夏橙即今日慣稱之「香丁」,也稱作晚崙西亞橙。(截圖自程《宜蘭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

同時哈卡巴里系的人們對打獵一事,也是能手,據哈卡巴里系的一位青年說:他們每年可以打得到一些鹿,每年二、三十頭,還有熊,也可以打得到一些。又據說:每頭鹿可以賣到三、四千元台幣,這種收入,也是很有可觀的。

他們現在的生活,是以陸稻為主,地瓜為副,他們種的小米,多是用來做小米酒,他們每個月喝的小米酒,據說要兩桶到三桶之多。

他們還種植了不少的飯豆(編按:亦稱赤小豆,即現在我們慣稱的紅豆)、綠豆、苧麻和落花生等,每年都可以賣到一些錢。

他們又養了不少的雞和豬等,吃肉是沒有問題的。更何況他們還有山中所打得的野獸與山禽一類的野味呢?

此外,他們還種香菇,目前大家都正在獎勵種香茹,香茹的利潤也是很好的。

他們日常的消費,至為有限,其中最大的一筆費用是衣服,以前他們穿著自己織就的粗麻布,現在他們可是穿花衣,用機器織的布了。

日治時期泰雅族人擣小米明信片。(圖片來源/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

我們在哈卡巴里系遇到的一位青年,是臺灣全省運動會馬拉松賽跑的第三名獲勝者,他現在正繼續練習著,他很有雄心,想獲第一,目前他唯一的苦惱是沒有給他練習的地方,山地是不易有一塊大平地的。給他練習著跑步的地方小了,也練習著跑步,便只好老是跑圈子,圈子跑多了,他弄得頭暈。然則他又如何能夠獲勝為馬拉松賽跑的全省第三名呢?據他說:他一跑就是跑四萬公尺,這便有四十公里了。四十公里要一口氣跑到,又要跑得快,這須要如何的一種練習呢?他個小並不大,健康也似乎平常,並且還顯得有點文雅,他家中自備了一個琴,他還很會彈琴,他的賽跑就只能是全靠他平日在哈卡巴里系那裏一上一下的爬山。[2]

在哈卡巴里系部落裏,差不多家家都有一張琴,他們一方面打獵,一方面釣魚,一方面彈琴,又一方面種果種蔬、種小米、種花生、種地瓜,甚至種香菇等等,更一方面熱心於運動和競技等,爬山是他們日常的散步,歌舞是他們天賦的才能,當平地人鬧著貧困,世人們叫著生活艱苦時,他們卻能常常喝著酒,飽食著野味,並且有的時候還能有餘資貸給人家,同時,他們對錢的觀念和平地人又是那麼不同。較之世人們,他們對錢真是漠不在乎,甚至還會看不起金錢,他們不願意作的事,你和他們談錢談代價,談條件,是沒有用的。

程兆熊筆下部落居民人人都有的一張琴,推測是泰雅族最普遍的口簧琴(lubuw)。(截圖自原視 泰雅族溝通的樂音-口簧琴lubuw

你和他們說話一不對勁,他們會馬上和你動武。但當你和他們一旦要好了,你可以住在他們的家裏,甚至和他們的妻女同榻而眠,只不過當同榻而眠時,你卻只可以「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要是你有一點不規矩,那你就會生命難保。這樣看來,在山地儘管物資奇缺,但並未如何像在平地一樣,鬧著入不敷出,更不會如何像在一個不夜的城市裏一樣,鬧著荒淫。這真是可以給世人們,不斷思量和十分警惕的事體。

在流興部落裏,我們的住處右側上方有一小山徑,我們就從那一小山徑出發,先爬上一個大山頭,在那一大山頭的坡地上,有流興部落裏的人們的墾區,並且還有墾區裏的一個草寮。我們穿出一個竹樹林,才看到那一個墾區和那一個草寮,隨後我們更由那裏向左轉,斜出一個樹林,直下一個大山坡。這一大山坡的坡度大得很,這使我們走下那一大山坡,直像是溜下那一大山坡,我看到一些同學們很高興的溜下去,但溜下去容易,回頭再爬上來就很難了。卻好迎面又來了幾個背著東西的山胞們,我看到他們和她們滿頭是汗地慢慢爬上來,我們知道他們和她們是從哈卡巴里系來的,於是我要一些不善走的同學停下來,不要再前進,我怕他們和她們不能回來,就是回到流興,明天也怕不易再走到樟仔林去,但那些同學們等我走下山坡走得很遠了的時候,又跟了下來。

我們終於穿過一個樹林又穿過一個樹林地下到一個溪澗旁,澗水清而溪石白,從山邊樹林裏下來的陽光,照在溪澗之上,現出異樣的光彩。看看澗水,要涉水渡過去,固然不易,而要從這一塊大溪石跳到那一塊大溪石之上,以越過澗水,也很艱難,但給我們做著響導的流興村長,卻先赤著足跳過了澗水,而我們則沿澗水的這一側徘徊了很久,有的人逆著溪流向上走,想找一個較窄處過去,但歸無效,有的女同學們則索性坐在澗水旁,戲著水,還是我和兩位男同學先從溪石上跳過了澗水,而另一位男同學則因跳澗不善之故,而跌入溪水中,一身盡是水。

此外幾位先生和同學或則由人牽著過了水,或是由人扶著跳了澗。還有幾位女同學和那一位墮澗的同學,則由其仍留澗邊,不必過澗,等我們由哈卡巴里系回來時,再一同回流興去。這時我們越過了溪澗,還只能是走了一半路,即由流興到哈卡巴里系的一半路。由那溪澗的另一側,我們又須得從下面爬上去,爬上一個更高的大山頭。

這一更高的大山頭,有些地方,坡度還要大,爬上去自然更吃力,爬到一個地方,我們在道旁一株大樹上又找到了一些石斛蘭,這是另一品種的石斛蘭,因為有了這一點收穫,就又像減少了一點疲勞。

程兆熊亦是新儒家學者,對身兼儒者文人與園藝教授的他而言,石斛蘭也許是最能滿足心靈的一類植物。(圖片來源/Sarah Drake作品,出自John Lindley編著《Sertum Orchidaceum》

當我們爬到山頭,見到部落時,我們還聞到琴聲,這就是哈卡巴里系部落裡的琴聲。在那樣一個地點,聞得那樣的一聲聲的琴聲,這使人會有著一種感覺,一種驚奇,從而會有著一種嘆息,那是自然而然的。

我們先在那一大山頭上眺望了一番,看了柑橘樹,又看了桃李枇杷等,再進入一位山地人家,還吃了地瓜照了相。我們送了一點錢作地瓜的代價,山地人是任憑怎樣也不肯收入,我們再三要送,結果,這位山胞竟把大門關上,拒著我們再進入去了。還是那一位青年運動家,瞭解我們的善意,他陪伴著我們,又和我們談了許多話,還把他們種香菇的器具拿給我們看。他已經有了幾位小孩了,那小孩們個個都長得奇美,他的太太也來了,於是我們又合拍了一張相片,我們真像遇到了一位高士。

由原路而回,回到溪澗旁,又涉水的涉水,跳澗的跳澗,渡過了溪水,並會合了澗旁戲著水的人們。

再爬登大山頭,回到流興,如此從早至晚,只爬了兩個山頭,就費了整整的一日,但因此而能到達哈卡巴里系,見到哈卡巴里系的部落,又見到哈卡巴里系的人們,特別是哈卡巴里系的孩子們,也真是一種喜出望外的事體。

我們到了流興時,看到了流興的一番好的氣象,我們到了哈卡巴里系時,我們更看到了哈卡巴里系的一番好氣象,這好的氣象的成因,是由於好的人們,加上好的柑橘,好的桃李,好的花生,以及其他的種植,總之是加上一個好的田園,更加上一個好的山水,而並不要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什麼。

由哈卡巴里系再過去一點,就是溫泉,所以那又被稱為溫泉路,只是我們卻無時間去溫泉。

當時建議的蔬果種植等,與後來發展未必一致;如流興、哈卡巴里斯部落的金岳村如今已被牽移至南澳附近。(截圖自《宜蘭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


[1] 農傳媒編按:流興社 Ryohen 為宜蘭南澳泰雅族部落;樟仔林位於南澳神社附近,原為客家移民焗樟腦而居的聚落;「哈卡巴里系」為當時音譯,用字與今日稍有不同,和流興同為南澳泰雅族部落;導演袁緒虎曾拍攝紀錄片《哈卡巴里斯》,敘述泰雅族尋根故事。

[2] 農傳媒編按:當時原住民選手早已在體育界嶄露頭角,「亞洲鐵人」楊傳廣、榮獲1958年亞運400公尺中欄金牌的蔡成福等人俱為名將,但根據《山海文化雙月刊》所載「原住民重要田徑運動選手名錄」等資料,程先生或許在調查下山撰寫遊記時有些許記憶混淆;由於書稿寫成於1956年9月底,從時間上來看,他應是誤解了流興附近武塔部落的蔡成福參賽項目。

當時並無南澳泰雅族人在全省賽事取得馬拉松名次的紀錄,推測程兆熊應是誤解蔡成福參賽項目。 (圖片來源/徐國明提供;翻攝自《山海文化雙月刊》第8期「原住民重要田徑運動選手名錄(一)」)


「斯土斯民斯人──程兆熊先生」 臺灣山地地景文學閱讀講座

華夏出版有限公司在文化部指導支持下,將《臺灣山地紀行》與《高山族中》、《高山行》、《山地書》四書以電子書及實體書發行,並舉辦一系列「斯土斯民斯人──程兆熊先生」講座,講述程兆熊先生及臺灣山地故事,並推薦臺灣地景文學書籍。

【第三場講座】111年3月26日  下午  14:30-16:30

【第四場講座】111年4月9日  下午  14:30-16:30

【第五場講座】111年4月10日  下午  14:30-16:30

【第六場講座】111年4月16日  下午  14:00-16:00

  • 地點:日光山Nikko Hill
  • 地址:宜蘭縣羅東鎮中正北路124巷2號/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第七場講座】111年4月23日  下午  14:00-16:00

  • 地點:水木書苑
  • 地址: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清華大學風雲樓一樓

【第八場講座】111年4月29日  上午  10:00-12:00

  • 地點:敦煌書局中興店
  • 地址: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中興大學園藝系作物科學大樓H300視聽教室

【第九場講座】111年4月30日  下午  14:00-16:00

【第十場講座】111年5月7日  下午  14:00-16:00

  • 地點:有河書店
  •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東華街二段380號1樓/捷運淡水線唭哩岸站1號出口附近

 

 

《高山族中:臺灣宜蘭山地之行》

作者:程兆熊

出版:華夏出版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節錄自《高山族中:臺灣宜蘭山地之行》,原題為〈哈卡巴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