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研發】生質農地膜降低田間塑膠污染 有機資材還要再規範

文/莊曉萍 攝影/莊曉萍

「其實我也是個環保人士啦,但為了這個塑膠農地膜,我做了很多違背良心的事。」苗栗縣村耕農業生產合作社連文享分享,種植西瓜十餘年,最苦惱的事情莫過於處理抑制雜草生長的塑膠膜,既不能回收、又不能丟進垃圾車,只能凌晨自己偷偷燒。但在農委會、台灣經濟研究院與喬福材料科技科專研發案「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開發與應用」中,令人又愛又恨的農地膜有了新的可能。

105年至107年喬福材料科技公司參與農委會「科專研發案」計畫,與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業科技研究院、塑膠中心,以及苗栗縣村耕農業生產合作社等單位進行「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開發與應用」計畫。歷經兩年西瓜、小番茄和草莓三種作物的室外和溫室試驗,研發出以生分解材料為主體,加入無機粉體的基本款喬綠膜,以及增加土壤肥力的廢棄麥粕經濟型喬綠膜、芽孢桿菌豪華型喬綠膜。今日(15)進行觀摩暨交流活動,邀請相關技術單位及參與開發及試用的農友回饋意見。

105年至107年喬福材料科技公司參與農委會「科專研發案」計畫,與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業科技研究院、塑膠中心,以及苗栗縣村耕農業生產合作社等單位進行「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開發與應用」計畫。今日(15)進行成果交流。

生質農地膜降低田間塑膠污染  以後不用偷偷燒

「PLA(聚乳酸)這個材料要分解需要透過掩埋才可以分解,那在農業上應用就可以利用這樣的特性,農民利用完之後就可以翻土直接掩埋掉。」喬福材料科技公司複合材料事業部技術開發處陳政佑表示。喬福材料科技公司分析,傳統的PE(聚乙烯)農地膜在使用後會因為植物根系生長破裂,讓塑膠碎片殘留在土壤中不易清除、影響土壤含水率下降影響收成狀況。此外夾雜泥土與雜草的PE膜也無法回收,農民只能自己偷偷燒掉,或是「趁著垃圾車司機工作人員不注意的時候,放在麻布袋裡面丟進去。」農友羅先生說。

陳政佑表示,目前生質農地膜約在鋪設後3個月就會開始裂解,6個月內就可以完全分解完成,在土壤中完全檢測不到生質膜的殘留。生質農地膜會隨時間降低膜的韌性,因此耕耘機可直接將生質膜打入土壤,直接降低處理農地膜的人力和時間,因此雖然比一般塑膠農地膜貴1到2倍,仍有農友願意採用。「之前種西瓜用PE膜的時候,每次都需要把瓜藤從裡面弄出來、還要拖著有土很重的膜到路邊,尤其收成的時候是農曆5月,真的很辛苦」西瓜農連文享對生質膜的效果很有感。

生質農地膜分解過程(喬福材料科技公司提供)

國內有機資材規範不明確  生質農地膜還有疑慮

「但是這個可以打入土壤的生質農地膜,是符合有機資材的條件嗎?」現場從事有機農業的茶農提問。喬福材料科技公司複合材料事業部副總經理來俊吉回應,這也是他們研究材料及有機資材法規時的疑惑,就PLA可在土壤裡分解的層次來看,生質農地膜是符合有機資材的條件;但在生產過程中,生質農地膜是由植物萃取的PLA和石油提煉出可分解的材料兩種原料製成,其中石油提煉的可分解材料可能會違背有機資材中9成為大自然萃取物的標準。「這個問題可能會需要政府相關單位協助釐清。」來俊吉認為目前政府在PLA製品的回收機制和應用規範還不明確,常遇到從事有機農業的農友對此種產品有疑慮不敢使用,怕影響農產品的有機檢驗品質。

對此議題,農委會農糧署農業資材組機肥料科技正李英明表示,「目前有機農業的規範主要是在農藥及肥料的使用,這種外部資材的使用其實還沒有明確的規範。」不過因為他並非負責有機作物的業務,他表示會將此議題帶回署裡再議。來俊吉也期待政府能投入資源進行田間廢棄物的材料開發,如生質農地膜還需要針對不同作物栽種時間和特性進行調整、鮮果及蔬菜的包材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以及政府需要制定政策進行建立回收機制,才能有效降低土壤污染、碳排放,給下一代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