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民觀察】紅頭的206

文字攝影/彥

家門前的路燈又不亮了,丟垃圾時要自己打光,才能被垃圾車司機看見。

有一年夏天,很常在夜晚騎機車往返朗島與椰油部落。我很喜歡從洞口到火把岩這段路,仰頭觀望星空卻像俯瞰,感覺自己遊走在宇宙中,被數千萬恆星包圍。右側的山脈不斷變化,成為星空的框景,左側是無邊際的海平面。月光足夠的時候,無須開車燈也能看清,稜線的光影清晰,在月光下格外立體,甚至能夠追逐自己在馬路上的倒影。

小島的馬路不是黑色柏油,都是灰色水泥路。

還沒有環島公路之前,部落間的交通僅靠雙腳,沿著海岸循前人踩踏過的痕跡前進。在紅頭的文化課上,指導我們的akay很愛憶當年,剛從臺東師範畢業回到蘭嶼朗島教書時,要花三小時從朗島拎著行李走回紅頭。akay強調那時的路不如現在好走,甚至難以辨識,時而需要在礁岩上前進。

我來到小島時,這裡早已習慣以車代步,僅剩下羊群仍愛步行環島。我這個時代沒有見證水泥車道取代小徑的過程,但島上的交通仍持續演變。水泥路改道、單線車道拓寬成雙線,總能看到環島公路哪個區段又在施工。也許道路日益完善,小島與當代的距離又再近了些。

閱覽島上的汽車,我最喜歡一臺藍色的寶嘉206。車身是海的藍色,配上環繞島嶼的藍海,陽光閃耀海面與車身的景象,太符合小島夏日的氛圍。島上習慣以車認人,藍色206是紅頭學長的車,顏色顯眼可愛,有個性又說不上高調,跟學長的人設很搭,是臺在路上遇到會心情好的車。

但我再也看不到學長的藍色寶嘉206了。

去年全島大肆舉發無牌車輛。過往看著無車牌的報廢車輛四處移動是小島的日常生活,國家制度落實到遙遠的小島總是有些折扣。日前的一起交通事故後,政策轉變,無牌車議題日益嚴肅。起先是加強宣導,在眾人觀望這次是否會確實執法時,逐漸展開取締。

PROFILE

彥 臺北人,建築設計背景,在淡水河邊念大學時開始接觸地方文化研究,畢業後被學長拐去拍紀錄片。因為服役來到蘭嶼。喜歡淡季的小島,失去喧囂反而看到島嶼真實面貌。目前島齡三年,近期的煩惱是搬家。

飛魚季
於傳統夜歷kapowan月,由紅頭部落率先舉辦招魚祭,象徵飛魚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