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是柚何奈」航向加工新藍海!東豐拾穗化剩果為商機

旦是柚何奈啤酒

東豐拾穗農場從一級生產起家, 到開發多元二級加工產品, 研發出具有鮮明特色的的「旦是柚何奈」啤酒。

文/莊傳芬 攝影/林靜怡

文旦、小麥、啤酒花,加上45天緩慢醱酵,構成「旦是柚何奈」啤酒美好獨特的風味。花蓮東豐拾穗農場負責人曾國旗強調:「重點是要將柚子放在裡面和小麥一起釀造,而不是額外將柚子的味道加進啤酒裡,這兩者間有很大差異!」這支在3年前推出的文旦啤酒,具有清爽風味與滑順口感,散發柚子天然香氣,還能感受到小麥帶來的回甘韻味。而啤酒本身的命名也饒富趣味,短短幾個字,道盡這款啤酒生產背後文旦農的心聲。

水旱輪作與文旦落果 創造文旦啤酒新生

花蓮文旦的產銷問題一直是農政單位一大挑戰。每年中秋節過後,全臺文旦需求量瞬間下滑,大量文旦無處可去,造成產銷失衡;且文旦收成時間恰好與颱風季重疊,因颱風侵襲大量落果或外皮損傷、失去商品價值者眾。無論是豐產或災損,這些無法進入鮮果市場的文旦,最終只能面臨報銷命運。曾國旗返鄉從農之初,就意識到花蓮文旦農面臨到的這些問題,希望尋求農產加工的方式,提高作物附加價值。

經過多年與多方嘗試,他最終找到宏捷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第一個推出的文旦加工品是柚皮糖,接著他們進一步將文旦做成烘焙產品內餡,並供貨給花蓮多家餐飲業者,製成文旦麵包、柚子醬口味的波士頓派、文旦酥等產品,皆獲得消費者好評。

另一方面,由於農場承租的部分土地缺乏完善水利灌溉設施,加上土壤多石礫、有機質不足,不利水稻栽培。曾國旗想到利用「水旱輪作」提高土地產量,在稻米收成後改種小麥、大豆、蕎麥等雜糧作物。當小麥有了穩定的收成後,曾國旗觀察,因為磨製麵粉的設備門檻太高,不適合貿然引進,而近年來精釀啤酒日趨流行,於是決定將文旦與小麥串連,製作文旦精釀啤酒的想法於焉誕生!

研發過程中,他們發現文旦落果並不適用,主因在於要作為食用級的農產加工品,文旦品質除了需果肉完整良好,還得符合病蟲害危害程度低、外皮損傷不可太嚴重、果實須有足夠熟成度等條件。曾國旗表示,現在用來加工的文旦,主要選擇無法進入鮮果市場的次級品,每年用量達一百多噸,占比相當高,大幅緩解文旦被丟棄與供需失衡的問題。

即使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曾國旗認為身為原料生產者,只要做好品質把關、呈現農產品最原始的風味就有機會。

橫向產業串連 取代一條龍模式

為了開發文旦啤酒,東豐拾穗農場與宏捷食品有限公司和新竹的啤酒廠合作,進行一場異業結合的橫向串連。三方各自負責自己的專業——農場提供穩定的原物料,宏捷負責技術研發,啤酒廠則專職醱酵,成功跨越農業生產端所缺乏的加工設備與技術門檻問題,同時又能直接取得酒牌,而加工端也不會有原料不足或品質不齊的變因。完成後的產品以雙品牌形式,由農場與食品公司雙邊共同銷售,攤提研發成本與後端銷售壓力。

啤酒的命名與形象定調也是雙方共同完成。他們先從多款試驗酒中選定風味,再從風味與產品故事發想名稱。由於每年柚子產季,供銷失衡的問題一旦浮現,農民與政府單位無不感到無奈,媒體又喜愛將農業塑造為悲情產業,這讓他們聯想到崔苔菁的歌《但是又何奈》,取同音改為「旦是柚何奈」。如此獨到的命名創意,獲眾人一致通過。

接著他們請設計公司為產品做包裝設計,結合產品故事的心境與文青風格,繪製可愛逗趣的圖像,從取名、設計到開版定案,前後只花7天。當時花蓮縣政府正著手擬訂2019年文旦行銷計畫,東豐拾穗農場推出的文旦啤酒、柚皮糖,以及一系列以文旦為內餡的烘焙產品,便在該年度的行銷會議中,一舉敲定通過。 由於製作一批次的啤酒就是6,600支,一開始對於是否能順利完銷,曾國旗心情忐忑。沒想到第一批啤酒甫推出,一週內就銷售完畢,甚至供不應求,讓他信心大振。如今銷售量趨於穩定,一批次啤酒約3個月可售完。除了啤酒銷售外,農場也提供穀物釀造DIY的體驗活動,讓消費者走訪產地的同時,也有機會參與小麥從碾壓、糖化到榨取的釀酒加工程序,感受新鮮食材散發出的原始風味。

每年中秋節過後,文旦需求量驟減,農場運用次級文旦開發加工產品,用量每年達一百多噸,大幅緩解供需失衡的問題。
農場為推廣自家種植的本土有機小麥,也推出「穀物釀造DIY體驗」,帶領遊客認識釀酒工藝,成品還能客製特色酒標。

勇於創新與合作 帶動農業產業升級

文旦啤酒推出迄今僅3年,但市面上已經有越來越多不同品牌的柚子啤酒相繼浮現。面對此現象,曾國旗認為,產品的重疊勢必會衝擊銷售量,他們能做的就是品質把關,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物或速成方法,即使成本相對偏高,依然堅持將農產品最原始的風味呈現給消費者。對他來說,釀造啤酒的初心是「要讓農作物可當作原料,才能夠解決生產者的問題」,因此最重要的是「眾多品牌的啤酒能不能平衡原物料的供需機制,不再造成產銷失衡。而且不只是文旦,其他農產品也是如此」。包括近年原將銷往中國的水果遭片面中止的議題,未來臺灣產業如何因應,需要產官學三方共同面對。

談到臺灣農產品加工的發展,曾國旗坦言:「農業和食品業,要做到真正的連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小農的初級加工因為門檻低、容易被複製,許多產品經常只是曇花一現,推出後不久又從市場上消失,產生效益並不高。而農委會雖鼓勵農民直接在農地設立加工廠,但會導致地目變更,讓臺灣農地面積再流失。加上加工法規門檻高,生產端最容易面臨到的屏障,包括資金、設備、技術、市場,少有農民真正能進行高效益農產加工品的研發與生產。

東豐拾穗農場做為一個小型農企業與農業生產合作社,曾國旗認為該類型組織的責任,是帶動一定產量的加工,以解決產量過剩;而農改場等相關單位的責任,則是支持並協助解決生產端面臨的問題。臺灣原物料成本偏高,不應侷限在固有的小市場相互衝擊,而因透過嘗試與創新,做出高價值產品,方能長久經營。他強調:「創新很重要,應該多方參考,不要貿然跟進。即使是同類型產品,也可多研發不同口味或特色。」

從蜂蜜文旦牛軋糖、柚皮糖到文旦酥,東豐拾穗的文旦加工產品廣受好評,也將推出新包裝。

建立廣大有機契作田 人與人的連結最可貴

「旦是柚何奈」目前是由新竹啤酒廠商負責釀造,未來東豐拾穗農場也希望與花蓮的大樂啤酒合作。此外,釀造啤酒的原物料,除了文旦與小麥,啤酒花也是影響一款啤酒風味的關鍵元素,未來東豐拾穗農場也考慮在玉里周邊氣候較涼冷的山區,自行試種啤酒花,期待讓該款啤酒,從原物料到加工程序,都能真正做到臺灣生產、在地製造!

曾國旗27歲那年,因為父親意外受傷,離開生活工作多年的臺北,回到家鄉玉里繼承家業。當時農村風氣普遍對化學藥肥高度依賴,農田生態被破壞得相當嚴重。因此他的父親籌組「花東有機農產加工合作社」與「花東有機肥生產合作社」,希望農村重新找回過去農業與自然環境豐美並進的的樣貌。

然而曾國旗返鄉之時,眾人都缺乏經驗、一切尚在草創階段,讓他承受龐大的資金壓力。他感嘆地說:「有機生產是一個漫長的土地革命,如果貿然地要農民完全轉型有機種植,那只是個人的理想主義而已。」

當年他投入龐大心力,與農民溝通減少使用化學藥肥的目標,接著透過保價收購,讓願意一起投入有機生產的農民可有穩定收入,經過多年努力,才讓一切漸上軌道。2017年,曾國旗獲頒農委會第三十屆全國十大神農獎得主,而在今年,與他們合作稻米、雜糧、文旦等作物的契作農戶已達八十幾戶,影響效益日增。談及獲頒神農獎的撇步,曾國旗笑著說:「大概就是做了20年沒有倒吧!」

連結眾多小農,最困難的部分在於一致性和溝通。他透過分組的巡田機制做內部稽核,一方面確保農民不會誤用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為了保障契作作物品質,他試圖推動標準化的農業生產作業,不過技術上尚未完全克服。即使有些農民曾對諸多限制表示反彈,特別是遇到氣候條件不佳、作物歉收時,但目前保價收購機制,仍讓多數農民願意持續配合。

有機農業在臺灣仍屬小眾,東豐拾穗農場成功擺脫個人單打獨鬥時可能面臨的總總困境,以具有創新能動性的農業生產組織,凝結地方共識,讓更多生產者加入合作社、共享利益,也進一步創造在地就業機會。曾國旗笑著說,和他們的團隊合作就像找到對的人,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工作團隊,想法創新且能精準掌握市場」。他強調,與異業合作最重要的是彼此能達成共識並互相信任,預先規畫好各自的角色,終能成就一條完整的農業供應鏈。

曾國旗父子在玉里地區推廣有機米、有機肥多年,透過成立合作社、保價收購機制等模式,成就全國數一數二的有機雜糧暨水稻種植專區。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