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之手》掘出藕農生命史 願帶動牛斗山地方產業起飛

對牛斗山農民來說,蓮藕是不如過去輝煌的沒落產業,但藕田中仍有藕農生命的榮耀。

《老鷹之手》掘出嘉義牛斗山的蓮藕產業史,以及蓮藕田裡的生命故事。(圖片提供/海之眼影像工作室)

撰文/游昇俯、陳大中

凌晨兩點,嘉義民雄牛斗山一處藕田裡潑啦潑啦的涉水聲響起,藕農鄧素玉頭頂的探照燈打在水面,雙手從水裡挖起一個又一個菜藕,放進身旁的小浮船。導演賴麗君、彭家如穿著全套青蛙裝在鄧素玉身旁跟拍,田邊傳來柴油發電機引擎聲和遠近不斷的蛙鳴,這是《老鷹之手》的攝影現場,藕田邊打著強燈,才讓這深夜挖藕的影像勉強得以紀錄。

你若中晝時仔水燒就無才調落來(沒辦法下田),所以愛半瞑,較涼啦。」說完,鄧素玉拖著裝滿菜藕的浮船,拔起腳步和泥漿一步步走向田邊工寮,再拉著空船回到田中,一直挖藕到天光。

跟拍藕農挖到天光  《老鷹之手》遨翔坎城世界影展

10月29日即將上映的紀錄片《老鷹之手》記錄牛斗山的蓮藕產業。早期這裡的蓮藕,以做菜料理用的菜藕為主,不同於今日全國最大的蓮藕產地白河以蓮子、藕粉為主要農產。很少人還記得,「全國最大」這個名號在1980年代是屬於牛斗山的,極盛時期嘉義菜藕外銷至香港、時興「中華料理」的日本,種植面積曾占全臺3分之1,但國際市場漸被中國菜藕取代,迄今只剩27戶、約40公頃在種植。如今,被淡忘的種藕榮光,日夜在水一方的藕農身影,終於隨《老鷹之手》騰空而起。

菜藕採收在夏季,農友戲稱下田如同泡溫泉,鄧素玉因此在半夜挖藕。(圖片提供/海之眼影像工作室)

菜藕採收在夏季,農友戲稱下田如同洗溫泉,鄧素玉因此在半夜挖藕。(圖片提供/海之眼影像工作室)

《老鷹之手》是導演賴麗君、彭家如繼《神戲》後再次合作的嘉義二部曲,今年5月獲得坎城世界影展(Cannes World Film Festival)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及最佳女性導演三獎項肯定。前導影片裡,賴麗君以臺語緩緩念著:「這幾年回鄉,一直想找回做囡仔的記憶,只是,誠濟往事早就放袂記呀。」這部拍攝超過3年的紀錄片除了助她喚回兒時的吉光片羽,更珍貴的是在黃金菜藕產業的餘暉中留下藕農們打拚的模樣。

曲折雙手體現挖藕如淘金的年代

牛斗山的蓮藕產業曾有多輝煌?賴麗君表示,有90幾歲的老農曾告訴她,以前蓮藕種一年可以賺到1百多萬元,且不說當年的幣值比今天大很多。《老鷹之手》主角之一、現年70歲的老農許麗明也回憶,蓮藕外銷不能帶土,清洗包裝後,又怕氧化變色影響商品價值,都要坐飛機空運往香港、日本,可見其需求之旺盛如日中天。

「以前都做到『生』呢。吼,你毋知喔,有的都那個,做到胎膜破了,才載去醫院按呢呢。」影片主角之一鄧素玉的這段話,更為菜藕的黃金時代下了強烈的註腳。在那菜藕出口暢旺的年頭,種藕比種水稻收入好上太多,牛斗山農民紛紛轉作蓮藕。

《老鷹之手》紀錄片其中3位主角的老鷹手。(圖片提供/海之眼影像工作室)

但是,除了半夜採收勞動,藕農還得多辛苦?菜藕講究賣相,不可能像製藕粉的蓮藕用小山貓整片挖一遍再挖出藕來,而用鐵耙挖藕若不小心就會戳傷,傷口卡土賣相就差,藕農寧可彎低腰身、雙手探進泥濘田土中掘出蓮藕。藕田勞作,被莖葉、田螺、石頭割傷、碰傷不說,久而久之,過度勞動會使關節變形腫大、甚至指節「歪去」,宛如鷹爪。親眼見到老農許麗明的雙手,使返鄉回到嘉義牛斗山的賴麗君非常震撼,才稱為「老鷹之手」,並動念把藕農身影記錄下來。

許麗明的「老鷹手」,就是登在電影海報那一雙,他從20出頭退伍起開始挖藕,至今已40多年,大約從4、50歲時指節開始腫大扭曲,白天雙手在活動感覺還好,晚上靜下來卻痛得睡不著,又以冬天最為厲害,至今也還是會痛。除了手傷,許麗明表示,蓮藕夏季採收,泡在被豔陽曬得燒熱的水田中,青蛙裝內全是汗水,又是另一件苦差事。他指出,現在溫室栽培美濃瓜、小番茄價格好,溫室設施政府還有補助,蓮藕自然不是青農的優先選項。

牛斗山老農許麗明仍持續種藕、挖藕,他的雙手觸發《老鷹之手」的拍攝計畫。

牛斗山老農許麗明仍持續種藕、挖藕,他的雙手觸發《老鷹之手」的拍攝計畫。(圖片提供/海之眼影像工作室)

靠著雙手拉拔孩子讀到留美博士的許麗明,是典型的牛斗山農民,他原已可以安享晚年,但至今仍持續挖藕。他說,和老顧客已經有感情,「放袂離」。種藕辛苦,但隨著中國菜藕產業興起,對岸產量大、工資又比臺灣便宜,臺灣蓮藕逐漸乏人問津,牛斗山也就愈來愈沒人想種藕了。

牛斗山有回憶  更有奮力挖向明天的農人

採收挖藕以外,種植時也需彎下身子,將藕苗埋入土裡。現今挖菜藕仍然需要手工,年輕一輩的農民引進高壓水柱設備協助採藕,已不會再挖到手指變形,然而水田種藕,田土「湳湳」(làm-làm,泥濘狀),傳統農人認為有損土質,地租都要收到種水稻的兩倍,生產成本高,入門也不容易。賴麗君說,品質好的菜藕一臺斤可拍賣到40元,但因不是民生必需品,很容易受市場波動影響,價跌時只剩一公斤18元,產銷風險也高。

但蓮藕畢竟仍是價格較高的作物,種藕的收益還有一搏的空間,仍有人盼望藉種藕來翻身。40歲的莊傑全曾做過工廠約雇工,他從23歲開始挖藕,就是看到蓮藕的「錢」景,才決定自己創業,到各大菜市場遞名片找客戶、做產品分級,在歷經5年血本無歸後,終於站穩腳步,至今種植2甲多的蓮藕。

紀錄片中最年輕的藕農是24歲黃奕豪,母親是印尼籍的新住民,父母在他13歲時離異,他不得已輟學,15歲北上做非法童工,因為連高中學歷都沒有,無法進入工廠工作,所幸獲人引介,21歲返鄉學挖藕,才得以安身立命。賴麗君說,奕豪是許多新住民二代的縮影,也因為農村留有挖藕這樣的產業,給這些邊緣窮苦的青少年工作機會,讓他們不致被幫派吸收。

黃奕豪非農二代,未成年就出外打工,後來因人介紹回鄉成為最年輕的藕農之一。(圖片提供/海之眼影像工作室)

黃奕豪非農二代,未成年就出外打工,後來因人介紹回鄉成為最年輕的藕農之一。(圖片提供/海之眼影像工作室)

「長輩不希望我們務農」,賴麗君說,家裡從小都是鼓勵孩子往都市發展,「揭筆較贏揭鋤頭」,她18歲以後就到臺北念書、找工作,小時候牛斗山「村裡的人都種蓮藕」,出門舉目是成片的蓮藕田,「南風一吹街道都是薰香的」,這是她拍攝《老鷹之手》終於找回的少時記憶。但30年過去,如今卻要尋找良久才有一處蓮藕田。現今她透過《老鷹之手》,把這段差點為世人所遺忘的歷史記錄下來。

這個過程實非一帆風順,賴麗君表示,一開始藕農對被拍攝很有心防,是鄧素玉熱心為她牽線、帶她拜訪農友,才度過初期的困境。拍攝中途,賴麗君因為手傷被迫中斷拍片計畫,甚至無法做其她工作,這時農友們不斷送她特產給她打氣,後來才終於得到《老鷹之手》飛向世界的成果。

返鄉不只為紀錄  盼結合地方創生壯大產業

賴麗君希望隨著《老鷹之手》的上映,讓人家知道牛斗山是蓮藕之鄉,吸引更多人願意來到牛斗山,她並預計明年要與藕農合作地方創生,舉辦蓮藕之鄉體驗之旅等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即使不種藕,也可以賣蓮藕冰飲、開蓮藕料理餐廳,或是做蓮藕乾、蓮藕餅等加工,幫助家鄉產業壯大。

賴麗君(左)、彭家如(右)拍攝《老鷹之手》得到坎城影展最佳紀錄片、女導演及攝影三大獎,但賴麗君更希望影片上映後對地方有更具體的回饋。(圖片提供/海之眼影像工作室)

賴麗君(左)、彭家如(右)拍攝《老鷹之手》得到坎城世界影展最佳紀錄片、女導演及攝影三大獎,但賴麗君更希望影片上映後對地方有更具體的回饋。(攝影/王志元)

嘉義市政府去年曾為《老鷹之手》舉辦首映,邀請牛斗山鄉親觀影,全場500個位子座無虛席;片中主角們也受邀坐第一排,映畢接受全場鼓掌,並為觀眾簽名海報。黃奕豪特地為此訂做一套西裝,盛裝出席。許麗明也說,「這世人無遮爾歡喜過」,他得為自己這雙手買保險了。

過去吃喜酒都不敢伸手夾菜,就怕人家見到自己的怪手,許麗明現在逢人就要介紹《老鷹之手》海報上那雙手正是他的。賴麗君希望藉紀錄片為家鄉蓮藕產業創生的夢可能還未正式啟動,但足見《老鷹之手》已將藕農的汗水及淚水化為光榮印記,讓家鄉藕農獲得應有的尊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