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庶物學】一串入魂的大馬沙嗲

沙嗲醬

沙嗲醬是加影沙嗲的特色。

文字.攝影/宋家瑜 插畫/宋庭瑜

很多人都說到馬來西亞必吃沙嗲,但沙嗲其實不是源自馬來西亞的料理。相傳馬來西亞第一間沙嗲店,落腳在鄰近吉隆坡的雪蘭莪州加影(Kajang),一名來自印尼爪哇的女子在1917年將家鄉料理帶進這座小城,甜辣香的烤肉串在當地大受歡迎,如今加影更有了沙嗲城的美名。

打開網路地圖搜尋加影,會發現這裡標記密密麻麻的沙嗲店。不過地標終究是平面,沒辦法體現全城烤沙嗲的震撼,前陣子我和當地友人去加影吃沙嗲,下車就聞到空氣瀰漫一股濃又嗆的煙熏味,對臺灣人來說,這股味道真是貼切地召喚中秋節的既視感。

沙嗲的作法是將肉塊以醬汁醃過串起來烤,上桌後蘸一層厚厚的沙嗲醬。沙嗲醬是沙嗲的靈魂,原料有花生、辣椒、椰糖、椰奶、南薑,每家店的配方略有差異,但花生醬是標誌的主要調味,用來平衡烤肉的油膩。新鮮的大黃瓜和紫洋蔥切塊也是沙嗲必備的配料,如果用臺灣小吃類比的話,大概就跟臭豆腐不能沒有泡菜是同樣道理。如果想吃得更有飽足感,不少店家也會賣馬來粽(Ketupat),這個粽子跟馬來人慶祝開齋節吃的馬來粽不同,專門配沙嗲的馬來粽作法比較簡單,形狀是小巧的四方形,用椰子樹的嫩葉包白米炊蒸而成。

或許因為我到加影的時候是平日夜晚,和空氣中濃濃的燒烤味相比,加影的人潮並沒有想像中多,似乎透著這座美食城的尷尬,少了觀光景點的附加價值,很少外地人會專程驅車到這裡吃一頓沙嗲,畢竟沙嗲早已是馬來西亞隨處可見的庶民小吃,而且滋味大同小異。有趣的是,第一本以加影為名的華文書不是介紹沙嗲的美食寶典,而是大馬社運分子蔡添強的獄中筆記《加影自由刑》,因為加影也是馬來西亞監獄局總部的所在地。當我看見這本書的時候,突然想起加影的沙嗲小販,某種程度他們也像被困在霧濛濛的美食城,雖然有沙嗲城的美名加持,卻沒有與名聲相符的人潮;想搬到加影以外的地方開業,又會擔心少了聚集經濟的效益。

沙嗲肉串

 

PROFILE

宋家瑜

臺南人。當過博物館員,現為文字工作者,正逢人生的長假,所以暫時滯留新加坡,在赤道聽異鄉人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