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植醫的五年進化史

高佩琳(左)與陳原諄(右)在全國最大農業生產專區的美濃駐診,年紀輕輕即獲得農民十足信任。

文/楊雋珩 攝影/梁偉樂

2016年9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培訓的全臺第一位「專任實習植物醫師」高佩琳,在美濃正式上線。她背負著許多人對植物醫師制度試辦成效的期待,也感受到在生產現場協助農民找出作物病因的壓力,沒有前輩可參考,她如何直面一道道關卡對症下藥?哪一樁案例又給了她成長的養分?

2021年5月,鄰家女孩般的氣質不變,已成為美濃資深植醫的高佩琳,身旁有新到職的植醫陳原諄分擔勤務,背後是農會大家長鍾清輝始終如一的支持,如今的她如何從容處理每一次的田間會診?一路走來的心得會是什麼呢?

「你看看,這是因為肥料還是天氣太熱?」美濃農民詹文達納悶地指著小黃瓜葉片上的黃斑。植物醫師高佩琳摸摸葉片,又蹲下身翻開塑膠布觀察植株根部,「這應該不是肥傷,你再觀察一下!你開根灌幾次了……。」

20分鐘的小黃瓜田間會診後,高佩琳初步排除用肥因素,建議了一帖加強開根的藥方,與隨行的另一位植物醫師陳原諄完成案例記錄後,便和上個月剛收完番茄的詹文達閒話家常:「小黃瓜一個月就可以收了,再拚拚看,當零用錢!」逗得苦惱的詹文達笑呵呵。這廂甫結束,隔壁溫室木瓜的大姐也招手請他們過去看診,農民對植物醫師的需要與深耕美濃5年的高佩琳,在當地的人氣程度可見一斑。

植醫老手加新人 番茄事件奠定口碑

熟練地開車穿梭在稻田、果園、水圳道間,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研究所的高佩琳,自2016年起就在美濃服務,是全臺第一位被派任至農會服務的植物醫師,目前隸屬於高雄市農業局,責任範圍涵蓋整個大高雄;而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所畢業的陳原諄,則是美濃農會今年透過防檢局儲備植醫擴大辦理計畫直接聘任,到職不滿一個月的新人。

在一手推動美濃平原友善耕作體系的農會總幹事鍾清輝眼中,這兩位植物醫師貢獻極大。「美濃連續性採收作物非常多,作物多樣性也高,為了消費者和農民自身健康,我們特別希望有植物醫師來替美濃的病害蟲防治、農藥管理把關,因此2016年時,我們一口答應防檢局加入植醫試辦!」

即使有農會大力支持,美濃農民初識植醫制度的保守與質疑,讓高佩琳剛開始的植醫之路也是在顛簸中前進。有人不看好她的專業能力,有人覺得她推薦的藥沒有效。更實際的是,一個來自臺中、對美濃人生地不熟的年輕女孩,要如何快速拉近與在地農民的距離呢?

憶起初期的運作模式,個頭嬌小的高佩琳說,農會推廣股人員會將農民有關作物諮詢的問題轉給她處理,並交給她一份好配合的農民名單,「他們帶著我去認識對方,等我熟悉了就自己去拜訪,跟對方聊聊他的作物有哪些、何時種……」土法鍊鋼地建立起屬於植醫的農民資料庫數個月後,一次番茄事件,為高佩琳迎來知名度大增的契機。

那一年幾個颱風過境讓美濃一直下雨,很多農民反映番茄有問題,於是推廣股指導員帶著高佩琳到農民聚會的集貨場,「他們帶著番茄樣本過來,我到現場後就以小刀切開莖部,跟他們解釋這個就是青枯病、那個是什麼病。好像是那次以後,農民開始幫我宣傳:『其實農會有個植醫在,有問題去找她!』」

美濃農民張文達(左)是植物診所的常客,高佩琳(右)頂著豔陽來回在他的小黃瓜田裡觀察病害。
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致力推動友善生產、農藥減量,更率先全臺聘請植物醫師在農會駐診。

認病斑、學溝通、顧栽培 努力三個月變成薊馬通

隨著越來越多案例找上門,不僅幫助高佩琳快速累積實戰經驗,也讓她體認植醫工作真正的挑戰與自己還需精進的地方。好比常見的露菌病,雖然學校教過、也有線上圖鑑,但要揪出病斑初期、後期、非典型表徵,沒有在現場看過無數回的實務養成,要立刻給農民一個交代、幫助他們在病害初期保住收成的希望,壓力不小。

就算是她有把握的診斷,栽種一世的農民未必聽得進去,常需歷經一番循循善誘,或借重手中放大鏡、診間顯微鏡眼見為憑,才能收工。高佩琳打趣地以寄生植物極廣的薊馬舉例,「薊馬很像鬼,每個人都跟我說很可怕,卻沒有人真正看過薊馬!」但一旦有顯微鏡輔助,農民終於明白她說的話其來有自,到底自己看到的危害徵狀是不是薊馬造成、牠躲在哪裡都真相大白。

高佩琳和陳原諄自承,兩人的學習背景偏向病毒、真菌和分子生物領域,平時分辨病蟲害、用藥諮詢還算在守備範圍內,但栽培知識則是遠遠不及農民。有時農民劈頭問的是修枝、套袋等農藝考題,又或是從未接觸過的作物,他們無法直接給答案,就要回到診間找國內外文獻、培養分析病原菌,或詢問農改場與大學端。一路走來,讓高佩琳深感,「每個植醫都會有自己擅長的部分,但在那之外,就得靠跟農民交談、查資料、問研究員,慢慢自學。」

她不諱言,自己剛入行時也在薊馬上吃足苦頭。因為雖然曾於花市實習駐診,看遍小型盆栽常見的蚜蟲、介殼蟲,但她和薊馬也很不熟。「剛來時我都在看敏豆。因為薊馬出現在敏豆上算相當嚴重,所以我整整觀察了三個月薊馬,才把它學會!」不只充實專業,為了跟農民有共同語言、更有話聊,高佩琳也默默觀察農改場研究員與農民交談的技巧,只為了讓彼此的醫病溝通更加順暢。

針對田間採集的樣本,植醫會以放大鏡檢視有無病斑蟲蟎,或以小刀切開根部分菌,必要時佐以顯微鏡觀察。

診間分析病害類別 田間糾錯用藥行為

翻開她詳細記錄的病歷資料庫,諮詢內容籠統保留「葉片背後密布點狀蟲體」、「七里香逐漸枯萎落葉」或「檸檬果實顏色偏黃」等農民口吻,各種疑難雜症皆須由她抽絲剝繭,逐一歸類至病害、蟲害、生理障礙等七大病害類別與診斷結果。再針對有機農法、慣行農法或已進入採收階段等栽培端需求,客製化地寫下防治建議的藥肥名稱、使用劑量等處方。

只要時間允許,她和陳原諄也會直接與農民約在田裡,仔細審視田間管理情況,並請他們將使用中的藥肥拿出來評估。「並不是說我一去就要輔導你、要管你怎麼用藥,就是協助你的用藥更有效率!」高珮琳觀察到農民原本經常噴兩罐同樣機制的藥,或誤用了未登記的藥,經過植醫輔導,往往複診時用藥就會變得單純。

特別是在美濃農產品普遍實行產銷履歷和農藥殘留檢驗後,鍾清輝半開玩笑地說,現在被驗到有問題的,都要送來植醫這裡「再教育」。高佩琳則笑著回應,他們的職責主要是與不合格名單們,回到用藥源頭的核心聊聊:為什麼你會想用這支藥、目前有碰到什麼病蟲害嗎……如此一來,諸如辣椒檢驗沒過的農民,原來是錯把日燒看作炭疽病而施藥等誤會,都不再重演。

農民帶著病斑葉片和塑膠袋內捕捉到的小蟲來求診,陳原諄(左)一邊觀察一邊詢問病史。
美濃綠色農業資材中心販售微生物製劑、誘引劑等友善資材,更特設農糧署有機資材補助專區。

植物診所加綠色資材中心 結合診療團研究特定作物

「也是有了珮琳以後,農會發覺我們想實踐農藥減半政策,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鍾清輝進一步指出,去年美濃農會改建舊倉庫、成立綠色農業資材中心的出發點,便是希望能為植醫推薦、農友有心嘗試的友善資材,提供常態供售點。如今,綠色資材中心搭配植物診所的營運,農民都反應,可在同個空間尋求植醫的診斷諮詢和選購資材,十足便民省時,而鍾清輝看好的,更是教育農民正確用藥的長期效益。

實地走進資材中心一角的植物診所觀察,這一秒,高佩琳與陳原諄雲淡風輕地分析著樣本,下一秒,一位生氣的產銷班班長衝進來,質問用藥手冊的紕漏害他的班員無所適從。但見高佩琳不慌不忙地拿出紙筆與他對答,植醫應有的情緒修養和每日工作節奏,仍操之於她的掌握中。

在週間早上8點到12點、下午1點半到5點的上班時間裡,趁著南臺灣熾熱的太陽還沒發威前,兩人會根據手機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定位點,至特定作物的田區採樣,再回到診所分批試驗,和準備接招來自LINE、電話或親自問診的各種植物健康診斷需求。其他時候,則會填入兩人碰巧經過各地「巡田水」的日常,或直接前往當天約診的田。

有時,一個下午從原預計看3塊田,變成「順便」看到6塊田,甚至多到直接同區域再約時間統一解釋,都不見怪。植物診所的生意欣欣向榮,整體案件量若是9月到隔年1月、美濃多數作物都種下去的旺季,一個月可高達近50件。

相對地在淡季,兩人會與農業試驗所、嘉義大學的專家診療團鎖定特定作物進行研究。從去年的辣椒到今年鎖定的小黃瓜、番石榴,透過每月一次,一整天由該作物各領域的老師在田間實地教授,高佩琳指出,不僅植醫往後與農民應對時更能抓住重點,最終成果也會辦講習會分享給農民,對於研究學者也獲得田間實驗的場域,可謂相輔相成。

實驗室的置物籃內,擺滿兩人早上前往田間採集的樣本。

最開心「回頭率」上升 願意交出筆記本的信任

說到底,兩人會在植物醫師的職場上並肩作戰,一個是因為信了教授一番「植物醫師很簡單」的話,一頭栽進了這人生第一份工作;一個是喜歡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初探這個充滿挑戰的職業。從「不識五穀」的禾苗到遠望就能辨別長豇豆、敏豆的田,從第一個月只有3個案例到變成農民第一個想到的救星,身為學姊的高佩琳謙稱,過程辛苦是還好,倒是想起擔任植醫5年來最喜歡的部分,「應該還是農民願意回來找我們吧」,高佩琳的思緒飄回幾年前某件岡山玉米田的案例。

她因巡視秋行軍蟲而路過一片玉米田,但陌生的地點、對植醫心存懷疑的農民和對方僅能透過照片描述著上一季的玉米歉收,讓她當下雖留下了聯繫方式,卻並未抱著太大期待。沒想到隔年夏天,對方依約傳來作物蟲害的照片,請高佩琳協助處理,結果那一季整區只有這位農民的玉米有得收,讓他興奮地叫高佩琳帶全家去給他請吃飯,更把他所有藥單——農民最私密的農藥筆記本,完全交給植醫鑑定!

感受到農民的信任與需要,兩人持續參與著美濃農民的四季風土,以開放式求知的態度經營每個案例,與農民延續著看診之外的連結,就像人類學家長期浸淫在異文化的田野工作一般,只是植物醫師的田野,真正產出了最豐富甜美的果實!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