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重實戰!屏科大植醫照顧植物,更帶動農產業向上

屏科大儲備植物醫師陳泊菘(右)前往青農張哲維(左)的蓮霧園現場觀看作物的病徵。

文/田育志 攝影/楊為仁

國內培訓植醫人才的大專院校共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簡稱屏科大)等4所,其中屏科大植物醫學系以病蟲兼修、業界實習為基礎,積極培育能在未來走進田間與農民接觸、解決作物問題的植物醫師。

證照制度階段性推行 實務經驗應納入考量

面對正在研擬推動的「植物醫師法」及考照制度,屏科大植醫系副教授兼植物醫學教學醫院院長林盈宏不諱言,屏科大與臺大、中興、嘉大等4所學校的植醫系學生絕對是未來制度通過後的直接受益者,考量業界狀況與社會期待,植物醫師證照制度上,應分為短期與長期規畫,才能循序漸進地推行。

「短期來看,植醫考照的資格限制與考科,可以比照現有高考中的『植物病蟲害防治』類別。」林盈宏分析,現階段推行的植醫考照制度不宜與高考相差太遠,讓應試者在準備考科時,較有參考依據,以防規定過嚴,導致植醫考照制度窒礙難行。

而長遠的規畫,林盈宏則認為,還是得回歸到專業層面,仿照人醫、獸醫制度,規定只有相關科系畢業者才能報考植醫執照。「除了執照,農民最期待的還是植物醫師能不能在現場執業。」針對考照制度的設計,林盈宏也指出,即使通過考試認證,但「是否有實務經驗?」仍然是社會上關注的重點,無論是取得實習結業資格才能報考,或是在考得執照後需進入相關單位實習,都是未來在完善植物醫師法及考照制度上,應納入考量的範疇。

目前擔任屏科大植物醫學教學醫院儲備植物醫師的陳泊菘也認同實務經驗對於此項身分的重要性,他進一步提及,目前農藥、肥料的販賣已有相關執照,後續在推行植物醫師的制度上,是否要參考人醫當中的醫、藥分業的規畫?也是主管機關可以討論之處。

屏科大植物醫學教學醫院院長林盈宏認為,植醫考照的考科可以比照現有高考的「植物病蟲害防治」類別。(圖片提供/林盈宏教授)
身為儲備植物醫師的陳泊菘認為,實務經驗對植醫的培育相當重要。

輪值班、入田區 屏科大植醫的必修實習課

技職體系出身的屏科大,本就以高職學生為主要的入學來源,「這是屏科大的優勢,所以我們也將校外實習與實務專題,列為大四學生的必修。」為了凸顯屏科大的實務特色,林盈宏指出,屏科大是一所將實務專題列為必修的大專院校,並且學生必須到實驗室進行2年的實務訓練。「系上鼓勵所有學生進行校外實習,在大三下學期就會替學生進行實習單位的媒合,並要求同學在大四上需完成18週、每週5天的實習,才能取得這9學分。」

根據屏科大植醫系官網資料顯示,108學年度校外實習合作單位共有15家,涵蓋農業改良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環境工程、環境保護、農業科技、生物科技、育苗、除蟲等範疇;也邀請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協同教學,將農業藥劑的實務經驗帶到課堂上。

至於在大四下的課程規畫上,則以需撰寫論文的實務專題,以及植物病害田野實習與植物蟲害田野實習共3門課程為主。「受疫情影響,過去實際到田野的實習課程,今年會安排學生到植物醫學教學醫院排班輪值,由系上老師與儲備植物醫師帶領學生進行病蟲診療。」身為植物教學醫院院長,林盈宏巧妙地比喻說,系上教授與儲備植物醫師分別像是主治與住院醫師,學生則是實習醫師的角色,透過前來植物醫院求診的農友需求,依照不同作物的各種病蟲害診治,讓學生從做中學,培養實務經驗與技巧。

受疫情影響,過去實際到田野的實習課程,今年則安排學生到植物醫學教學醫院排班輪值,進行病蟲診療。

植醫教你精準施肥用藥 未知病徵就交給醫院團隊

雖然目前植物醫師相關法規與制度仍在研擬中,但屏科大對於儲備植物醫師的培訓已行之有年,也與鄰近農會合作,安排駐診;曾在農業試驗所與農藥公司任職長達10年的陳泊菘,今年加入屏科大儲備植物醫師的行列,固定於每週一至高雄燕巢、大社,每週三至屏東南州、林邊等四間農會各駐診半天的時間,協助農友解決作物問題。

幾個月的駐點經驗,陳泊菘觀察到以種植蓮霧為主的南州地區,在作物栽培上已相當穩定,植物醫師的角色著重在如何透過「安全用藥」與「肥培管理」來協助農友降低生產成本。「最常碰到的問題,是農友不知道要不要施肥?施的量是多少?有時候則會有超量施肥的狀況。」每當碰到農友在駐診時帶來這些問題,陳泊菘總會親切地說明,例如在蓮霧膨果期時要注意氮肥的使用、磷鉀肥不要太高,等到中果期再增加磷鉀肥施用等。

而以番石榴為主要作物的高雄燕巢與大社地區,常見的則是果樹上的莖潰瘍病。陳泊菘解釋道,莖潰瘍屬於季節性風土病,會建議各地農會推廣目前常用的保護性藥劑,協助農友處理果樹狀況。此外,陳泊菘也在粉紅芭樂上發現帶淡紫色暈環的病斑,研判是新的果斑病,並將狀況回報給屏科大。「若以作戰來比喻,植物醫師在前線發現無法解決的問題,就需要送到位於後勤的教學醫院,透過學術實驗,研究出可行的解決之道。」

陳泊菘固定每週會到高雄燕巢、大社、屏東南州、林邊等四間農會駐診,若遇上新的病徵,會將狀況回報給屏科大,進行更詳細的研究調查。

新血加入刺激資訊交流 提升整體農業水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在去(2020)年就以試辦方式聘用28位儲備植物醫師,在今年擴增為46位名額,陳泊菘十分樂見有更多人加入此行列,認為如此一來就有更多人力能針對保護環境與用藥時機進行評估與建議,也才有機會讓農委會的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獲得實踐。

與屏科大合作植物醫師駐診多年的南州地區農會,今年也申請農委會的儲備植物醫師計畫,「農友其實都很有經驗,但在用藥或施肥上卻沒有明確的數據,植物醫師可以用專業的知識背景,提供有科學根據的建議,也可以協助農友進行驗土、驗水、驗藥等檢測。」南州地區農會推廣部主任劉雅芬表示,引進植物醫師的制度,對於農會推廣化學農藥減半與作物產銷履歷是強而有力的幫助。

曾向植物醫師問診的蓮霧青農張哲維則說,即使看得出蓮霧葉上的病徵是蟲咬,但「是被什麼蟲咬傷?該使用什麼藥劑?」還是得仰賴植物醫師的診斷。在尚未接觸植物醫師之前,雖然有長輩或是其他農友的經驗可以參考,卻因為不同人對農藥稀釋倍數的見解有所差異,詢問農藥行又常被推薦各式各樣的產品,一度讓張哲維感到無所適從,也曾因此花了冤枉錢。

「植物醫師除了釐清病原、告訴我該使用什麼藥物之外,對於稀釋倍數也有明確的比例,另外也從他們身上學到農藥的成分、學名,甚至是乳劑、水劑、粉劑在功效上的差異。」少了過往要不斷嘗試不同稀釋比例的過程,精準施用農藥不僅達到功效,也因此省下成本,更學習到許多專業知識,張哲維十分慶幸自己在半年前有機會能接觸到植物醫師。

一旁的陳泊菘接口說道,厲害的農友早有一套自己的技術,植物醫師服務的對象反而是青農,或是農地、作物有明顯問題而無法解決的農友。「我們不是去突破產業的上限,而是把種植水平往上拉,這樣整體產業才能提升。」林盈宏則表示,過去只有4家植物教學醫院,能收取的問診案件有限,今年加上各地駐點的儲備植物醫師,相信能對更多農友帶來協助。「原先國家制度的設計上,大學負責研究與教學,農試所也以研究為主,作為推廣單位的農改場雖然也受領診斷服務案件,但當這部分業務量過大,也會讓推廣服務的人力吃緊。」最後,林盈宏也殷勤期盼,未來有更多培訓好的植物醫師能加入體制中,讓臺灣的植物保護產業能走往更好的發展方向。

即使農友看得出作物的葉片不正常,還是得仰賴植物醫師的診斷才能精準下藥。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