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院主任孫智麗:臺澳農產反季節合作 用品種優勢打國際市場

臺灣荔枝品種赴澳洲開創反季節生產合作模式。(攝影/記者游昇俯)

臺灣荔枝品種赴澳洲開創反季節生產合作模式,當初為農委會進行果樹海外營運策略規劃研究的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孫智麗表示,臺澳合作是仿效紐西蘭奇異果品牌Zespri海外生產模式,目的在讓臺灣優秀的品種、技術走出去,目標歐美高端市場,而不在拚量產。

孫智麗說,臺灣可藉此學習澳洲如何談判授權、品種權管理等先進的制度,將整套商業模式建立起來。若臺灣只是找全球大貿易公司合作,可能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只能負責生產賣給它,並由對方喊價。澳洲品種權保護制度完整,「農民若侵權栽種是要被處罰的」,這又是臺灣選擇與澳洲合作的另一個著眼點。

農委會與澳洲農業部及昆士蘭州農漁業廳,早於2015年即決議合作,推動臺灣荔枝於南半球反季節生產,目前包括旺荔、玫瑰紅(拉鏈荔枝)、吉荔、紅寶石、艷荔、早大荔等6個荔枝品種正在澳洲試種。

孫智麗指出,同樣品種的水果,在與臺灣同緯度、氣候的國家栽培,例如中國或東南亞,產季相同,回銷臺灣才會衝擊國內產業,但臺灣荔枝產季在5至8月,南半球的澳洲則是在11月至翌年2月,沒有回銷的問題。

當初規劃果樹海外生產,評估過許多水果,孫智麗舉例,芭樂因可周年生產、季節性不明顯,且臺灣芭樂夏季品質較差,此時澳洲正值冬季,回銷就可能衝擊臺灣芭樂,因此不考慮;鳳梨、香蕉、柑橘等本是國際大宗水果,難與跨國企業競爭,鳳梨釋迦及芒果在澳洲生產已多,蓮霧不耐運輸,也都不適合;棗則因需水量高,會與澳洲畜牧業所需牧草競爭,不被澳方接受,因此最終選定荔枝。

台經院中心主任孫智麗曾為農委會進行果樹海外營運策略規劃研究。(圖片提供/孫智麗)

澳洲本有生產荔枝,但規模小、品種也不比臺灣,但澳洲有意發展全球貿易,荔枝採收後可以搭小飛機直送美國、做高價市場,因此希望引進臺灣品種、栽培技術,由臺灣與澳方民間合作生產,未來共同開發第三地市場。

孫智麗直言,臺灣農業不能競爭量大便宜的市場,而是應該發揮品種、栽培技術上的長項,走精緻路線,臺灣荔枝之所以要赴澳取得品種權、反季節生產,就是仿效紐西蘭的Zespri公司。

奇異果在紐西蘭國內是自由市場,農民可自由種植沒有品種權的綠果奇異果,但有品種權的金果奇異果,Zespri只開放給可以高度配合栽培的農民;由於當地一年一穫,因此又到北半球的義大利、法國、日本及韓國圈地種植,將奇異果變成可周年供貨的貿易商品,主打高價市場。

孫智麗說,義、法、日、韓都是勞動成本高的國家,奇異果可以過去種植,代表價格要賣更高,紐國因品種權保護嚴謹,得以控制生產數量,因此有議價能力。

奇異果在紐西蘭國內是自由市場,但國外市場則委託Zespri獨家銷售,統一在其商標下販賣,紐國農民願意讓出海外市場,是因為Zespri股東有三分之一是由小農所組成的「生產者論壇」,公司盈餘自然會回饋股東;臺灣荔枝品種是由公部門研發,未來授權金則會回到政府,也可反饋到臺灣的農民。

但為何優良的荔枝品種,臺灣不要設立生產專區自己賣?孫智麗則指出,臺灣水果進口產值10億美元,遠高於出口2.4億美元,顯示國內生產其實還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荔枝產量不穩定無法外銷,即使有產量,臺灣農業沒有全球經銷商,也不曉得怎麼賣國外。

農試所嘉義分所主任張哲瑋指出,新品種荔枝在國內栽培不廣,主因老農習慣種植玉荷包、黑葉等主流品種,轉換新品種,從嫁接到有產量要3至5年,從小苗種起更要7、8年,要投入成本、但獲利未知,因此不因品種好就種植廣;並且,荔枝一年一穫、採收期集中,也不見得可獲青農青睞,投入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