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野味】最後來的是烏鴉

《都市裡的動物行為學:烏鴉的教科書》(圖片提供/貓頭鷹出版社)、《最後來的是烏鴉》(圖片提供/時報出版)、《惡童當街》(松本大洋/大塊文化)

文字/包子逸

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的我非常迷戀閱讀野外探險叢林派的書籍,或許潛意識中已做好了隨時野放荒島的準備。我不確定荒島上會不會有浣熊,但《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本青少年小說描述少年與獵犬合作追捕森林浣熊,故事讓我愛不釋手,長大後,書中感性的橋段我記得的不多,卻對聰明浣熊的一項致命弱點印象深刻——牠們喜歡蒐集亮晶晶的東西,一旦拿到了便死不放手。獵人因此刻意在布置倒刺的樹洞裡置入閃亮物件,無法抗拒誘惑的浣熊其實只要放手就能逃脫陷阱,但牠們卻囿於執念,為了手中的寶物而斷送性命。

傳說中,與浣熊同樣對亮晶晶的東西執迷不悟的動物,最知名的包括烏鴉。嗓音像吞炭烏鴉(沒有貶意)的美國歌手Tom Waits特別喜歡烏鴉意象,經常把烏鴉寫進歌詞,有一首歌甚至就叫〈閃亮之物〉(Shiny Things),大唱烏鴉放進巢裡的都是最閃亮的東西。幾年前在日本熱銷的《都市裡的動物行為學:烏鴉的教科書》在臺灣發行時,特意讓封面插圖中的烏鴉捧著亮閃閃燙銀的書,但仔細讀了這本趣味橫生的鳥類行為報導書之後,就會發現關於烏鴉也愛bling bling的傳言可能只是誤會。

雖然烏鴉與浣熊同樣是許多文明城鎮中翻食垃圾的箇中高手,但烏鴉似乎沒有浣熊的特殊怪癖,在日本逛園藝相關大賣場,還能找到故意設計成發亮物的防鴉產品(不幸嚇阻功效有限),東京都主導的防鴉策略中,顯然也不包括以發亮之物誘捕烏鴉;此外,在烏鴉學家的觀察中,都市裡的烏鴉雖然築巢的原料無奇不有(包括假睫毛或鐵絲衣架),但並不特別鍾情於閃亮之物,或者說,牠們是一種適應力極其強大的生物,萬物皆可拾、萬物皆可拋,更關心如何在都市的狹縫中生存下去。

烏鴉的叫聲在日本都會區是一種日常,也大幅度適應了人類生活,因此在日本文學中經常現身並不讓人意外。正因為烏鴉對日本人來說有如此鮮明的形象,松本大洋的漫畫《惡童當街》(以及2006年精彩的動畫改編電影)之中,烏鴉鬼魅般的身影為這部經典成功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戲劇張力。

《惡童當街》的兩名主角是具有飛簷走壁能力的流浪孤兒小白與小黑,描述老城區寶町被黑暗勢力吞噬,漸漸冷酷無情、一切以利益為導向的過程,以及人性於善惡之間的掙扎。烏鴉是不被體制收編的「惡童」之精神象徵,卻是這座城市不能不面對的強大現實——身為都市裡的竊犯、邊緣人,隱居在晦暗的拾荒角落,遊走於邊界,視道德於無物,也經常站上人類所不能及的制高點。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